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中“唯物史观”的落实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夏明兴
[导读] 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其中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中分析历史问题的钥匙。

张家界市永定区金海实验学校   夏明兴

摘要:新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作为目标,其中唯物史观是历史核心素养中分析历史问题的钥匙。唯物史观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五大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唯物史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指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加深对历史的认知,树立科学正确的历史观念,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唯物史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教育的主导史观,推动中国历史教育不断发展。唯物史观可以准确地分析历史、认识历史,并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引导学生建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历史认知。2017年高中新历史课程标准,把唯物史观列入五大核心素养之        一,唯物史观成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史观和主导史观。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涵义
        马克思唯物史观阐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科学解释了历史发展的动力,各种历史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类社会演变的基本规律等。唯物史观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唯物史观的主要作用
        1、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唯物史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历史教师要认真研究唯物史观的教学理论,认识到唯物史观对培养学生历史观的意义,帮助学生建立唯物史观的思想,使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使学生具备正确地解读历史事件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能力
         通过唯物史观的培养,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科学分析历史,并预测历史发展进程的能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与历史的关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进程和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准确地判断历史发展轨迹,顺应历史发展,在历史发展中积极作为,从而树立自己的历史核心素养。
        3、培养学生的知识体系
        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要学会以唯物史观来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建立符合自身的知识体系。这有利于学生更好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唯物史观的落实方式
        1、教学目标中落实唯物史观
        高中历史教学将唯物史观作为核心史观,作为历史教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在教学过程中,以唯物史观作为价值导向,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历史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思考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确认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将培养唯物史观落实到教学设计中,作为历史教学的宗旨。
        (1)确定教学目标
        本文将2017年历史课程标准,就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进行历史教学设计,根据教材内容做分析,将《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进行唯物史观的教学设计,认识和理解《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的历史内容,并进行阶级分析教学,确定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要有可行性
        教学目标要适用于学生现阶段的历史学习,教学目标要具有可行性,符合教学任务的要求,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根据学习的主体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学习水平进行细节性的设计,高中各年级段的历史知识水平不同,对历史的感知也不相同,历史教师要熟知历史基本脉络,制定实用性、可行性强的教学内容设计,从唯物史观出发,教学目标要切合教学的实际情况。
        (3)教学目标要经得起检验
        学生学习潜力不可预测,历史教师要认真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学习观念,教学目标要经得起学生的检验,对学生的要求要适度,正确的引导学生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树立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2、教学活动落实唯物史观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落实唯物史观培养,依据唯物史观的理论,将教学设计中的唯物史观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充分的运用,教学活动中实践教学设计,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中,历史教师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程结合唯物史观进行教学活动,使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导致井田制走向瓦解,产生了封建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春秋战国的社会大变革是在人民群众地推动下进行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小农经济的形成,导致奴隶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新兴地主阶级逐步取代奴隶主阶级,中国历史进入封建社会。将唯物史观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落实唯物史观的培养。
        3、教学评价落实唯物史观
        在教学评价中仍然坚持唯物史观的落实,唯物史观的培养。在历史教学评价中,要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准确判断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掌握的情况,历史教师进行进一步的教学优化。在课后练习中体现唯物史观的解题思路,在历史考试中,将理论在实际中运用,考查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学生历史核心素养。
        结语:2107年,历史新课标中要求历史教学,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明确社会发展规律,使用科学辩证思维论证社会理论。学生除了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科学分析历史事件,探究历史发展规律,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唯物史观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黄英芝.运用唯物史观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J].广西教育,2019(6):85-86.
[2]李秀苹.论核心素养唯物史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实践[J].山西青年,2018,15):1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