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家校共育策略实施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第6期   作者:卢绪阳
[导读] 对于学校日常教学而言,不单单要引导学生在学校之中开展主动和自主学习,更应该抓住学生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健康素养,完善学校开办教学活动的宗旨和目标。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夏庄镇中心初级中学    卢绪阳

摘要:对于学校日常教学而言,不单单要引导学生在学校之中开展主动和自主学习,更应该抓住学生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身心健康素养,完善学校开办教学活动的宗旨和目标。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心理必然发生诸多变化,有些是积极的变化,而有些则是消极的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合理发展。所以学校应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与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在正常的心理健康发展轨道上可持续发展。但是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学生多数处于留守阶段,心理状况完全不能够与正常家庭相比较,如果缺乏积极引导,必然会产生不良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情绪。所以本文主要分析与研究在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与引导之中,如何科学化发挥家校共育的教学策略,以对学生提供足够关爱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提升自身自控力与自制力,增强身心健康素养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策略
        在农村中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对于青春期发展重要阶段而言,需要给予中学生良好的心理辅导,让中学生能够在坚忍心理素质之下促进自身身心健康合理发展,但是如果缺少相关的教学策略,便难以激发学生内心的心理素养,无法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必然影响了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水平,使得学生在不健康的心理引导之中开展不正确的生活与学习行为。
        一、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因素
       1.不自信
      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在日常学习与生活过程中,往往生活圈子较小,只局限于学校与农村家庭之中,往往农村地区虽然基础建设与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但与城市相比较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当农村中学生步入到城市地区之时,内心深处便出现动摇,学习自信心不足,难以让学生在课堂之中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影响了自身心理健康的科学化发展,对生活与未来失去了规划,产生了不努力、不自主的想法。
        2.厌学
       厌学是当下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之一,也是不分地区、不分年龄所呈现的主要心理变化情况之一。对于农村中学生而言,很多学生由于受到农村教学理念的影响,使得自身压力较大,大部分家长都会要求学生一定要成龙成凤,走出农村,这样才有发展才有未来,使得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心里感到压力巨大,农村中学生如果受不了这种压力,便会选择厌学、逃学、弃学,这完全不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科学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3.对生活迷惘
      在农村中学生日常教学与管理过程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变化不能够给予及时引导,使得中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便会陷入了困境。


学生一旦无法走出困境,便丧失了对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的树立,更难以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当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之后,便会对生活失去了希望,难以在精神上获得满足。许多农村中学学校之中经常会发现很多不愿意学习或学习没有目标的学生,常常处于精神涣散状态,这就是生活迷茫的表现之一。
        二、家校共育策略实施
        1.引导家长对学生的关爱
        在农村地区,由于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并且大多数父母会选择到城市打工,使得许多学生在农村家庭中处于留守状态,并不能够接受家长合理的心理安慰和学习辅导,让许多中学生在缺失关爱和鼓励之下,难以开展自主学习,更没有了学习目标,当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常常会陷入了学习困境和迷茫之中。因此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时,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对学生关爱和支持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家庭教育的温暖,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对学生积极学习状态和积极心理健康的形成,促进学生更好的开展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提升学习效率、学习效果。
另外,学校应该定期召开家长会,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让家长重视学生的家庭教育,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心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习成绩。
        2.加强家风建设
        家风在孩子的成长中有重要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要高度重视家风的育人作用,将家风建设作为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路径。比如,在家风建设中融入正确的价值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指引方向;又如,认真践行家风的要求,成为孩子的榜样、示范。
        3.家校携手促成长
      在家校共育引入之中,为了让中学生能够有效的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发展趋势,家校共育需要集中进行学校与家庭的内在联系,通过构建微信群、家长会等方式积极进行平台互动,以此了解孩子在学校与家庭中的心理变化,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和家庭教育模式,来达到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品质。
        总之,对于农村地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科学化引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在正确的学习道路上走得更远,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家庭教育的内在价值,以此体会家庭与学校的温暖,帮助学生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能够在健康快乐的氛围之中真正成长。
参考文献:
[1]张媛媛.家校共育,促进初中生心理健康成长[J].新课程,2018(26):230.
[2]任世卿.关于家校联合共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探讨[J].魅力中国,2013(14):2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