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南》中提出:“生活化”的教育理念。幼儿的学习通过游戏,游戏又源于生活,游戏材料的生活化贴近幼儿实际,符合幼儿发展特点。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以“幼儿园课程生活化”为课题探究。在这一课题背景下,笔者所在的班级以探究纸筒这一生活材料为主,开展了系列小主题活动,从班级实施组织情况来谈谈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游戏中的探究。
关键词:生活化 低结构 纸筒
一、材料源于生活,便于收集
幼儿操作材料是幼儿在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载体,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由于其自主性,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操作材料,能够自主选择班级内其他区域中的材料来配合使用,并不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或者某个特定游戏时间,幼儿在操作的过中可以超出区域范围内进行游戏,打破区域的局限,幼儿能通过收集加工,可以制作成不同类型的游戏器具,就本文所提的纸筒,就是源于幼儿的一次扔垃圾行为,从而引发的对生活中废弃材料的认识与思考。纸筒材料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安全环保又容易收集,幼儿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对纸筒玩法,并积极的收集各种各样的纸筒。
二、幼儿有更广阔的创意空间,提高积极性。
纸筒作为一种利用废弃物加工而成的新型材料,在区域活动中蕴含多元价值,对促进幼儿艺术、科学等活动能力有重要作用。
1.在区域活动中的运用
区域创设是环境,材料是环境的组成要素,幼儿通过区域活动满足他们的探索和发展的需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创造性地表现周围生活。低结构生活化材料能够适应不同幼儿的需求,提高区域互动的有效性。
案例:区域活动中,幼儿直接拿笔在纸筒上画画,有的幼儿很渐渐失去了兴趣,这时,有一名幼儿把彩纸粘贴在纸筒上做了一个兔耳朵,其他幼儿纷纷模仿,有幼儿拿小的纸筒,毛根制作小兔子,把手指头插入纸筒里进行玩耍,之后几个幼儿拿着指偶小人到了语言区进行故事讲述,还有几个幼儿把指偶放到表演小剧场里模仿歌仔戏表演……
幼儿通过纸筒和其他辅助材料,使用绘画、组合粘贴,剪贴的形式进行创作,提高了动手能力。个别幼儿先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游戏,之后又模仿他人的进行创作,在互动学习中进行创作,之后幼儿又跑到在语言区用指偶进行故事讲述,提高了语言讲述能力。
2.在创造性游戏中的运用
材料是创造性游戏必备条件,越是低结构材料越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行为,还能推进游戏进程,丰富游戏内容,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组合,整合,创造出不同的结果。
案例:幼儿把纸筒一个个叠起来,玩叠叠高的游戏,或者把纸筒套在一起,期初只是把纸筒全部堆积在一起,层层垒高,几次游戏之后,引导幼儿把纸筒错开进行垒高,增加稳定性,不同圈口的纸筒进行平面摆造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戏探索,幼儿开始尝试用大小不同的纸筒拼插,架高,大纸筒套小纸筒摆出各种造型,经过一个阶段的探索,幼儿赋予了一个主题,用纸筒进行主题创作。
幼儿刚开始处于熟悉材料的过程,如:怎样把一个纸筒叠在另外一个纸筒上,做成一座塔,把不同的纸筒组合放在地上,看起来会是什么样子等。幼儿在堆堆叠叠的过程中,知道了纸筒的大小,长短和内径的不同,启发了认知概念:多少,长短,内径宽度,厚度等;通过纸筒的堆叠,进一步感知了平衡力。幼儿通过不停反复操作,建立了一定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并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遇到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增强了挑战意识,耐心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幼儿通过纸筒玩法的探索,丰富了创造性,耐性,想象力。
3.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生活化材料源于生活,便于收集,有多元性,实用性和可持续性操作的特点。
除了用于游戏和创造,还能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幼儿通过调查,发现纸筒可以用来进行简单的收纳整理,把纸筒变身收纳小助手。
案例:幼儿用纸筒心做绕线器,午休时把皮筋套在小纸筒外围防止皮筋收缩变形,把发夹架在纸筒上,把数据线毛线等缠绕在纸筒上,将袜子塞进纸筒的内部进行收纳等。幼儿通过对纸筒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对于纸筒这一废旧材料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物多用,变废为宝,增强了环保的意识,开拓了想象力,提高了动手能力。
生活化材料还能拓展幼儿运动内容,比如幼儿将大号的纸筒摆放在地上变成简易的梅花桩进行玩耍;把纸筒放在头顶进行平衡走比赛,用纸筒进行保龄球游戏等等。幼儿自己根据周围材料的摆放、空间的安排等,潜移默化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能够激发并维持幼儿参与运动的兴趣,让幼儿体验运动的快乐,也让幼儿的天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既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提升了规则意识,促进幼儿多方面和谐发展。
三、提高幼儿对生活材料的认知,变废为宝。
大部分生活材料能够废物利用,变废为宝,既能发挥材料的最大价值,还能为环保做贡献。
对纸筒的探索源于一次扔垃圾的行为,幼儿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操作,提高了变废为宝的意识,把生活中熟悉的废旧物品拿来二次利用。比如,在看到废弃的鞋盒快递盒时候会想着拿来做建构材料,矿泉水瓶,塑料瓶会想到用来做成美工或者运动器材,捡起地上的落叶来做成表演服装等。
四、对教师的意义
1.解放双手,从繁重的自制玩具中解放出来。
教师经常制作一堆的自制玩具用于区域投放,牢固性不强不说,幼儿的兴趣还不一定高,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开展游戏,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既能给幼儿提供更广阔的创造空间,还能提高幼儿创作的积极性,更不需要耗费老师大量的时间,老师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观察分析,指导幼儿。
2.不喊不叫,规则隐藏在材料之中。
在低结构活动中,老师不用强调幼儿的规章制度,幼儿在创造游戏的过程中自发地摆放材料,设置空间,制定规则,主动权掌握在孩子手中。教师主要通过材料的提供,适时地引导支持推进游戏活动,幼儿能够成为他们游戏的主人。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人,幼儿在协商,交换的游戏过程中,学会分享与合作,体验成功与挫折,在隐形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结语:
幼儿的学习方式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幼儿教育就是生活的教育,幼儿的学习源于生活,游戏源于生活,幼儿对生活化材料的探索和认知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生活化材料有着独特的多元化价值,它为幼儿的操作提供了很好的载体,适用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幼儿在拼拼玩玩,想想说说,图图画画中增长了知识发展的能力,值得我们去深究和去探索。
参考文献:
[1]陈虹.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纸筒材料的多元价值挖掘与应用.中国论文网,2019(08).
[2]张晓霞.幼儿园低结构材料的运用与思考.教育评论,2019(11).
[3]范思思.浅谈低结构材料在幼儿园游戏中的运用.科学咨询,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