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古诗词数量不断增加,这无形中加大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比重。小学语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与其他教师深入探索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更加注重古诗词的学习,但古诗词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也会让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兴趣。小学语文教师应创新古诗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提高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古诗词学习效果。
1背景解读,引导初步分析
古诗词的类型十分丰富,无论是叙事诗、边塞诗、送别诗,还是抒情诗、咏物诗、怀古诗,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而古诗词作为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一种产物,每一种类型的诗词又有其特定的诞生背景。换句话说,每一首诗都是作者由于某一事件或者某种经历有感而发的。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初步体会诗词内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给学生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古诗词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清平乐·村居》这一节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简单阅读了这首词,学生比较直观地发现,这首词中的内容主要是在描写宁静、美好的乡村生活。接着,我简单地给学生讲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这首词创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时期。当时,辛弃疾生活的宋朝一直受到北方金国的侵略,而辛弃疾一直主张抗金。但是,他的这种想法一直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采纳,所以辛弃疾在43岁以后,一直没有得到重用,以至于他在信州闲居长达20年。此时,辛弃疾的理想已经破灭,这也使得辛弃疾从此隐居于农村当中,并创作了大量的诗词,而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最终,通过诗词背景的讲解,使学生初步体会到这首词中蕴含的爱国之情以及报国无门的惆怅。
2提升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这种教学方式教师会告诉学生哪些知识点需要重点记忆,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机械式的记忆,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占主导地位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导致学生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缺乏自主性,在整个语文学习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可以转变教学方式,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开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因为教师的语文素养会决定着学生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古诗词学习是一直伴随其中的,因此教师作为指导者更应全面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体会到古诗词所表达的真正内涵和作者的思想,以便于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学习。
3对古诗词进行整体感知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对古诗词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及写作手法等,提升学生古诗词的学习能力。
3.1分析古诗词的作者情况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作者(即诗人)的字号、生辰年代、代表作品、作品特征以及生平经历等方面展开古诗词学习,从而对作者有全面的了解,在学习其作品时能更好地感受其传达的思想情感。教师可将不同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微课视频的形式进行播放,以讲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这有利于学生透彻地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特点。
例如,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教师可应用微课的形式,对苏轼的生平进行详细的讲解: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时期的文坛巨人,诗、词、散文、书、画均有涉猎,“唐宋八大家”之首,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教师通过微视频讲解,使学生对苏轼有了更深的了解,从而也体会到了其作品风格的多样性。
3.2把握古诗词的写作手法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语言积累量较少,教师在分析写作手法时,要重点阐述常用的写作手法类型,如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等,表达方式包括抒情、描写等,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托物言志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对这些写作手法类型进行重点讲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古诗词内容。
4启发联想,促进深入理解
从古诗词的内容来看,其语言都是十分凝练的,所以要想对诗词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需要结合诗词内容进行思考,以此来促进思维的发散。同时,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中,学生的思考也应该是自主性的。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自主探究活动,当然,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还不完善,所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此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这样一来,可以给学生指明正确的思考方向,从而有效保障学生自主探究的质量,以此来促进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深入理解。
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首先,根据学生在古诗词学习水平、性格特点等方面的实际表现,我把学生划分成了几个小组,然后,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一些问题:(1)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这个日子有什么特殊的内涵?(2)在九月九日这一天,作者此时身在何处?他此时的感觉是怎样的?(3)当作者孤身一人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4)当作者独自登到高处时,他作何感想?(5)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于怀念家乡的诗句?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了合作探究,而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再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教学中,我同样组织学生进行了合作探究,划分小组之后,我给学生提出了问题:(1)“故人”是什么意思?在这首诗中指的是谁?(2)“烟花”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会用烟花来形容三月呢?还可以怎样来形容三月?(3)扬州是一个十分繁华的地方,李白此时好像看到了扬州怎样一番景象?(4)此时朋友要去扬州,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5)当孟浩然的船离开之后,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不愿离去,他这时在望什么呢?(6)长江是重要的交通渠道,此时江上一定会有很多船,为什么在李白眼里却是孤帆呢?最终,通过不断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逐渐使学生的古诗词法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结语
总之,古诗词欣赏和鉴赏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的美学,教师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扩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引导学生朗读和记忆古诗词,促进学生古诗词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清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28).
[2]张留群.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7(29).
[3]王化莲.学生教学古诗能力培养策略探研[J].成才之路,2015(20):46.
[4]李慧.试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0(12):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