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10期   作者:叶丽媛
[导读] 就应用题来看,其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常见问题和其他各种实际问题的
        摘要:就应用题来看,其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中常见问题和其他各种实际问题的呈现,需要学生灵活利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做出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所以说,如果学生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方法,那么就相当于取得了很好的数学学习效果,并意味着他们可以灵活应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来解答相关的问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就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应用题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前言
        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他们才刚刚接触数学这一学科,所以还没有充分的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和相关技巧,因此很多学生会在数学学习中感觉到非常的困难,特别是在面对数学应用题时。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数学教师就应该积极采用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改善这一教学局面,让学生可以克服对应用题的恐惧心理,使他们能够更加正确的理解和分析应用题。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应用题解题信心增强,让他们可以在掌握有关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后顺利的展开应用题解答,并促使自身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一、创建生活情境,加强学生对题目的理解
        就当前部分小学数学应用题来看,其实它并没有产生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较大联系,所以这就导致学生很难清楚的理解题目内涵,使他们在解答应用题中常常遇到各种的困难,甚至也会让一些学生抵触应用题。面对这样一种情况,小学数学老师在展开对学生的应用题教学时,便可以强调所设计的应用题与学生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并积极营造生活化的情境,这样一来,才有利于学生对题目的充分理解,促使他们解题效率和准确率的提升[1]。例如,教师在教学“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知识时,为了促使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并使他们学会灵活的应用所学知识来做出对实际问题的解答,教师可以设计出生活化的应用题:我们班现在有4个小组,第1个小组有16名学生,第2个小组有14名学生,第3个小组有16名学生,第4个小组有15名学生,(1)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共有学生多少名呢?(2)第3小组和第4小组哪个小组学生人数更多?多多少名学生呢?(3)六一儿童节时全体学生共同出游,教师需要给每一位学生都发放一瓶矿泉水,那么教师需要准备好多少瓶矿泉水呢?基于这样生活化的情境,便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题目,并愿意积极的思考和解答问题,如此一来,便可以将数学应用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再展开对这样生活化应用题的不断练习中,也有利于学生“100以内加法和减法”计算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运用多媒体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
        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已经较为普遍的使用了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在应用题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对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其在应用题教学中发挥出良好的教学优势。另外,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有利于学生突破学习难点,进而促使学生应用题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2]。对此,教师就应该立足于多方位多角度,致力于有效融合应用题教学和多媒体技术的利用。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形象的展示有关应用题的多媒体课件,如在做”两位数除以两位数“的应用题时,教师便可以设计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小红的妈妈给小红买了12瓶牛奶,让她分一半牛奶给弟弟,并列出算式:12÷2=6(个),然后小红妈妈又买了22个桃子,让小红把桃子分给11个朋友,请问每个小朋友可以分多少个苹果呢?”观看完这一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后,学生会联想起以前学习过的一位数除法,进而能够更加顺利的解决这一应用题。由此可见,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突破应用及学习中的重难点内容,帮助学生充分的理解和掌握应用题,促使自身应用及解题能力的有效提升。


三、指导学生仔细审题,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一些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之所以会认为非常的艰难,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充分的掌握好应用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不会审题,没有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这种情况下,便导致学生无法解答应用题所提出的问题。对此,在向学生教学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仔细审题,让学生准确的把握住应用题中给出的关键信息,这样一来,才有利于学生顺利的解答问题。就小学数学应用题来看,其主要是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题目的内容,所以这就需要小学生具备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语言分析能力,能够根据题目信息判断出其中的已知条件问题或者是隐含的条件,并理解题目所要求的是什么。而要想实现这些,还必须要学生做出对应用题的仔细审题。在解答应用题的整个过程中,审题是第一步,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对此,教师就必须要重视指导学生的审题,让学生能够逐渐的形成良好的解题习惯。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解答应用题:今年6岁,李强的爸爸今年30岁,请问多少年后爸爸的年龄是李强年龄的4倍呢?面对这样一个应用题,很多学生都表现的非常茫然,此时教师就应该指导学生做出对题目的仔细审查,以此来发现其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和隐含的条件。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能够找到已知条件:李强今年6岁,李强的爸爸今年30岁,问题:几年之后爸爸的年龄是李强年龄的4倍。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很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对此,教师就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到爸爸的年龄和李强的年龄是一起增加的。这就意味着爸爸的年龄一直会比李强的年龄大30-6=24岁。得知这一隐藏条件后,学生便可以认识到爸爸和李强年龄之间存在一个正确的数量关系:当爸爸的年龄是李强年龄的4倍时,爸爸的年龄比李强的年龄三倍,而爸爸始终会比李强大24岁,所以用24÷3=8就可以得出爸爸的年龄是李强年龄4倍时李强的年龄。最后再求出两年后爸爸的年龄是李强年龄的4倍。由此可见,这一应用题中都是通过文字来传递相关的数量关系,所仔细审题是正确解答这一应用题的重中之重。
四、利用画图来解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般情况下,都是以文字的方式来展现出应用题中的相关信息,但是对于学生而言,仅仅通过文字他们很难做出对应用题中逻辑关系的准确理解。所以在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图的方式来清晰地展现出应用题中的脉络和逻辑关系,这样一来,便有利于学生更加清晰准确的了解和掌握应用题[3]。例如在解答应用题:一辆班车的长度是3米,需要以20米/秒的速度经过一座长度为637米的大桥,请问要想离开这座大桥班车,需要花费多长时间?在面对这样一道应用题时,很多学生看完题目之后,便会立即采用大桥长度637米除班车的速度20米/秒来求算班车经过大桥花费的时常。但实际上这种计算方法是错误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题目,数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画图方式来解答。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画出一条直线,用这条直线比作大桥,并标出大桥的长度,然后,还需要画出班车上桥和下桥,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发现,因为题目中说明了班车的长度,所以在画班车时不能够用点来表示,而需要用线段来表示。由此一来,学生便可以认识到班车离开大桥应该是指班车所有的长度都离开大桥。对此,班车上桥到班车离开大桥班车行驶的长度一共是637+3=640米,若用行驶路程除以班车行驶速度,便可以获得正确的答案。在日常的应用题解题过程中,面对追击问题和相遇问题时,教师便可以倡导学生采用画图方式来做出对问题的解答,同时还需要让学生充分的掌握画图的方法,这样一来,便有利于学生轻松的掌握应用题的信息,进而顺利的获取应用题的正确答案。
总结
        总而言之,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应用题的教学,并积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展开应用题教学。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以便于灵活运用自身能力展开有效的应用题教学,使学生可以在有效的应用题学习中促使自身解题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杜兴智.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30):65-66.
[2] 田盛玉.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策略[J].中外交流,2019,26(39):168-169.
[3] 吴元根.讨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19,(20):46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