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模式是数学的基本主题,是数学本身最重要的特质,模式能力作为儿童数学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启蒙阶段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幼儿在幼儿阶段对模式的认知是模糊的、感性的甚至是零碎不完整的。模式认知不清,模式能力就更无从体现,所以本文将结合模式的规律性、稳定性、重复性、预测性、多样性等特点,以数学绘本为媒介对幼儿的模式能力进行探索研究,以此来提高幼儿的模式认知能力和在生活中运用模式的能力。
关键词:模式规律性绘本稳定性
随着国内外大量绘本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教师将数学绘本广泛的应用于数学活动中,将抽象的数学符号、推理与运算与生动形象的绘本相结合,让儿童在有趣味的绘本阅读中学习数学,在绘本这种教学模式中潜移默化地和模式能力结合在一起。
一、模式的概念分类及核心要点
1.模式的概念
模式是在物理几何成数里可发现的所与具有预见性的序列,它反应的是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本质、稳定、反复出现的关系。
2.模式的分类
分为重复性模式和发展性模式两种类型,有些学者按照基本单元不同把模式分为:重复模式、循环模式、滋长模式和变异模式。
3.模式的核心要点
(1)模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排成的重复或者发展的序列,它们存在于真实世界和数学中。比如:白天,晚上,白天,晚上是存在于真实世界的重复序列,在教学过程中,用不同颜色的,三角形积木按照一定规律摆放这是数学教学中的实际情况。
(2)识别模式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预测和归纳概括。比如在“串手链”的活动中,教师可以用不同的AB颜色模式制作手链以供孩子们模仿,让孩子们自己识别出模式。
(3)同一种模式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征。模式除了具有规律性、稳定性、重复性和预测性之外,还具有多样性。通俗来讲多样性指得是同样一种模式结构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比如:重复模式,可以用教具的相同重复,或者起立、蹲下这样的肢体语言来展现重复模式。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将数学绘本应用在幼儿模式能力提升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2.1首先立足于幼儿兴趣选择数学绘本,是提高幼儿模式能力的前提?
如何将数学绘本的使用与使幼儿更加快速、高效、准确的掌握这些模式能力相结合起来呢?我们要立足于幼儿兴趣,选择好数学绘本。幼儿这个阶段,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很快的形成系统,为此,幼儿数学课程教学的开展要立足于幼儿的兴趣,并在教师充分了解幼儿兴趣的基础上,选择与幼儿兴趣一致的数学绘本开展数学教学,这样才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让幼儿更加专心致志的学习数学课程,在这个基础上再运用情境模式引导到模式能力模块训练中,因此,数学绘本需要多重筛选,找出与此兴趣相一致的数学绘本开展教学,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2.2基于数学学习“核心经验”选择好绘本
《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一书中,将儿童数学学习的核心经验归纳——“集合与分类”、“模式”、“计数”、“数符号”、“图形”、“空间方位”等九类。为此,教师数学教学课程的开展要以核心经验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合的绘本展开数学教学活动及案例设计,从而让幼儿在轻松欢快的活动氛围中形成数学知识体系。
三、合理利用数学绘本?,提升幼儿模式能力
1.应用数学绘本,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分类模式
模式教育活动的价值不在于一定要让幼儿学会按照AB模式或者AABB模式进行排列,最重要的是帮助儿童观发现模式的本质规律并进行迁移性思考。例如,孩子在《乱七八糟的的魔女之城》里通过冒险的闯关游戏反复感知ABCABCABC这样的模式规律,幼儿在活动后就在晨间自主活动时将呼啦圈按照红黄蓝、红黄蓝、红黄蓝这样的规律摆放和游戏。实践表明,借助绘本上图文相结合的内容,可以加快幼儿理解问题的速度,同时使教师将严肃、抽象的数学模式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表现出来,在幼儿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可以引发幼儿更多的思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拓展幼儿的视野,有助于幼儿数学思维的形成。为此,在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绘本的生动有趣性与教材的专业、严肃、系统性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变复杂的数学知识为简单易懂的语言,提高幼儿的模式能力。
幼儿阶段,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序方法是幼儿的必学课程,我们可以利用《小刺猬的项链》这一绘本开始对简单的有规律的排序方法的学习。这一绘本的主要内容是小刺猬拉亚因为浑身长满的刺而交不到朋友,他感到特别孤独,但是有一天他在森林里闲逛的时候,发现了好多豆子,于是他找了一个能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办法,就是把这些豆子穿成一串串项链。教师通过对绘本内容的导入,引导学生去观察拉亚穿的项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项链好看不好看, 项链中使用的豆子都是什么颜色的?豆子的形状有什么特点?等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幼儿去仔细阅读自己手中的绘本。在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自我感知下,他们会发现 穿项链用的豆子也不是小刺猬拉亚随意挑选的,项链中的豆子颜色错落有致, 一颗颗豆子都有规律的排列着, 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幼儿再去细究这其中的规律,红黄蓝想见,大中小有序排列,这个时候,幼儿便会发现事物是简单有序的排列中,对身边其他的事物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刻。幼儿园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增强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而数学绘本是增强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为此应用数学绘本开展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培养幼儿的形象思维。
2.应用数学绘本,提高幼儿的逻辑能力,增强递增模式能力
模式能力是幼儿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所要必备的一个重要的能力。为此,在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模式能力的培养。但是仅仅向幼儿讲述什么是模式能力、模式能力的特征又是不够的。那么如何将这一抽象的概念让幼儿更加容易理解呢。所以这就需要借助数学绘本中的情境,将其与数学概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模式能力。
3.应用数学绘本,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增强辩证的发展模式能力
发展模式能力是最复杂的模式能力,即使是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的大班幼儿,还需借助形象的图片来认知,数学绘本可以将发展模式能力的内在思维通过绘本直接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数学绘本始终将知识与情境相结合,教师则可以通过符合情景的操作练习来帮助孩子在动手过程中进一步理解。例如,《蜈蚣叔叔的袜子》中蜈蚣叔叔平时总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穿袜子,请小朋友利用教具帮助生病的蜈蚣叔叔创造一种模式,有小朋友就创造出AB,ABB,ABBB这样的模式。最后结束环节教师请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套上各色袜子按照“红黄蓝绿、红黄蓝绿、红黄蓝绿”这样的规律排好队扮演一只大蜈蚣参加派对。这样一来,数学绘本营造的情景贯穿始终,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锻炼幼儿的数学思维。在情境中不知不觉的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播,使幼儿潜移默化的掌握知识。[2]
总而言之,幼儿模式学习通过数学绘本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对幼儿模式能力特别是重复模式下重复性的计算和发展模式(或递增模式)下举一反三地突破,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绘本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化教学和创新教学方式,加强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幼儿的全方位发展,推动幼儿模式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巧玲段数学绘本阅读课程有效开展的思考[J]《速读(下旬)》2017(06)
[2]林晓馨.绘本在幼儿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成才之路》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