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了教育系统的不断完善。微课程是新兴的一种课程教学方式模式,有着其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在幼儿园课程中采用微课程进行教学,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在幼儿阶段,教育对于幼儿心理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对基于学习故事的幼儿园微课程的开发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幼儿教育发展进步。
关键词:学习故事;幼儿园微课程;微课程开发
引言
“学习故事”是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理念、课程理念、学习理念与评价理念的有机整合,是“儿童本位”课程观的具体体现。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故事,一连串的学习故事构成了儿童的成长课程与生命历程。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改革大潮中,学前教育课程如何才能抓住“学习故事”的精髓,在学习故事的引领下重构园本课程,为幼儿园未来的课程建设提供新的思路与图景,实现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不断超越,
1学习故事及微课堂的内涵
1.1学习故事的概念内涵
学习故事是从新西兰引入的,一种对于儿童进行评价的方法,同时,其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学习故事本身是由新西兰的学前教育专家卡尔提出,是一种叙事性的观察记录方式,教师通过叙事或者图形记录形式,对幼儿的学习、生活与发展进行相关的评价,学习故事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观察解读幼儿动作行为的能力,推动和促进幼儿全方面综合成长与发展。一般来说,学习故事有三个环节部分,为“注意”、“识别”和“回应”,这三个环节部分关系紧密,“注意”会对“识别”和“回应”造成影响,而“识别”则决定了“回应”的方向。
1.2幼儿园微课的内涵
微课程是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师授课的微视频,是学生自主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实行保教结合的教育,这一特点决定了幼儿园的微课程与其他教育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幼儿园教育不一味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而是重视幼儿兴趣的培养和综合发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即课程,课程中渗透着儿童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经验、能力与方法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家园合作也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师可以用微课程的形式为幼儿家庭教育提供更为直观有效的指导,帮助家长掌握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因此,根据微课程产生的原因、背景、发展趋势和关注的侧重点,按照课程论的研究路径和研究规范,结合幼儿园教育的特色,将幼儿园微课程定义为:幼儿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将觉察的表象、收集的资料、观察的结果、获得的经验、体验的情感、学会的操作技能、掌握的解决问题方法等整合形成新的理念、概念、规则和方案等,以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形式,编排成满足幼儿情感、知识、技能发展的内容,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呈现出来的教育形式。这个解释包括四方面的含义:一是幼儿园微课程的内容包括了知识、技能、情感,二是幼儿园微课程一定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编排,三是幼儿园微课程必须通过现代多媒体技术手段呈现,四是幼儿园微课程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而方便学习。
2学习故事微课堂在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2.1重视幼儿主体地位并鼓励幼儿进行活动
学习故事中,第一个环节部分即为“注意”,需要教师对幼儿的行为举止进行观察和记录,而在传统的幼儿园教育中,幼儿作为教育的主体并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往往单方面地进行教育教学,而没有考虑到幼儿进行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在学习故事微课堂开发中,教师需要重视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进行自由的或者群体性的活动,方便教师更好地对幼儿进行观察、记录、评价,帮助教师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2.2学习故事中的微课程主体的优势与兴趣
学习故事中蕴含的课程价值观,需要微课程建设确立和落实幼儿的课程主体地位。因为“儿童”是学习故事的核心要素,学习故事是围绕幼儿的自我学习不断展开的,学习故事应以促进儿童进一步学习为目的,以兴趣为起点、以优势为基础,促进幼儿在发现自我优势与兴趣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从“找不足、找差距”到“发现优势、兴趣”,这种“以优促优”的课程视角,体现出对儿童主体地位与潜能的尊重。在这一观念的引领下,幼儿园的微课程建设应首先确定“儿童”的微课程主体地位,然后围绕“儿童的自主发展、潜能发展”设计课程。以“儿童”为主体的微课程目标设定应从儿童的终身发展出发,注重儿童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微课程内容应贴近儿童生活,注重挖掘生活素材的教育价值;微课程实施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注重在行动中获得新经验;微课程评价应促进儿童发展,注重评价的过程性与情境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优势与兴趣”的呵护中培育和发展“以幼儿为主体”的课程意识。
2.3学习故事中的微课程超越的反思与解构
一个故事就是一个孩子在自我成长道路上的超越印迹,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是多元的、不断生成的,主张不确定性、模糊性、非中心性,反思、质疑和批判成了后现代主义的核心和精髓。根据后现代主义的这些观点,孩子们在学习故事中的反思、质疑、批判与自我超越,将成为幼儿成长道路上的重要力量,是幼儿自我超越印记的基本特征。在这一视角下的微课程建设,要强化反思和批判的力量,在课程实施中分享学习故事时,要引导幼儿对自己的行为与当时的想法进一步做出解释,这些解释要引起教师和家长对学习故事的再反思,反思自己的诠释与支持策略,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出调整。这一过程既是不断反思和解构原有学习的过程,也是完善和超越已有微课程的过程。
2.4课程调整
随着教师的回应,“学习故事”由个体学习渐渐激发了幼儿群体响应,一个个连续的“学习故事”不断出现,形成了“微课程”。这势必影响预先制定的课程计划,于是我们调整课程计划:一是打破时间的局限,延长游戏时间,扩大游戏空间;二是允许教师追随本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变主题活动内容,支持幼儿深入探究,形成生成性课程;三是重新认识幼儿园的课程,凡是与幼儿发生关系并发生作用的活动,都是幼儿园课程。这样具有园本特色的微课程渐渐强大起来,同时教师们的课程观又得到改变。如微课程“小小戏迷初长成”,孩子们到淮剧表演区玩,发现水袖没水。为什么叫水袖?引发一系列围绕淮剧的游戏活动。学习故事一《水袖真有趣》—学习故事二《我的调查》—学习故事三《爷爷教我唱淮剧》—学习故事四《淮剧团什么样》—学习故事五《学做胡须》……整个微课程“小小戏迷初长成”的形成历经一学期。活动过程中幼儿们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自然发展着,坚持、专注、合作、分享、探究、创新等学习品质也被激发出来,艺术表演能力、语言能力、交往能力、调查探究能力、手工技巧等五大领域同时得到发展。结语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开展并做好幼儿基础教育已经成为了社会重要问题和必然的趋势要求。学习故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理念和评价研究方法,对于帮助幼儿成长有着极为重要关键的意义价值。将学习故事同微课堂进行融合,帮助学习故事在幼儿教育中发挥作用功能,成为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学习故事微课堂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开发进行了分析,以期能够帮助幼儿教育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周菁.走进“学习故事”——来自新西兰幼教课程改革的启示[J].学前教育,2014(3).
[2][新西兰]玛格丽特·卡尔,温迪·李.学习故事与早期教育:建构学习者的形象[M].周菁,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