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语文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师运用种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育教学事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思维能力;培养
引言:
语文是学生从上学就一直接触的学科,初中语文相比小学语文需要具有更高层次的知识面。培养和引导学生思维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做到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思维,师生之间多加交流,才能发挥出语文教学最大功效,促进中国语文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第一,目前大多数教师学历都是本科及以上,都是通过激烈的选拔才得以胜任这个职位,甚至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所以教师的文化素养,专业性都更强。第二,随着我国经济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升,教育政策也在出台,学校以及学生家长方面都更加重视学生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比较强。第三,虽然学校和家长都了解教育的重要性,但也仅局限于通过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情况,当前教育需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
二、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内涵
由于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在理解文章情感上上还有所欠缺,往往是有些片面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学不单单指对课本小学内容的融会贯通,还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加以培养和正确引导。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能力的内涵:其一,创新思维能力。教学模式相对固化,这导致学生的思维也容易固化,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上具有很大的空间。其二,语文思维素养。语文教育重点就在于能力的培养的学生思维指引,而其中一项语文思维素养的培养就是重中之重。最后,学科思维拓展能力。学习语文就是要学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或者将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以语文教学知识为平台得以传播[2]。
三、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恰当的情景,使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从而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
例如,七年级上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中,在讲述完文章背景、内容以及中心思想之后,让学生分组自行演练文章中的情景对话,结合鲁迅先生的时代背景,老师提出一些更有层次的问题,让学生发现并分析人物性格,以及文中小故事对如今的现实意义,做出总结。通过表演,让学生进行了联想与想象,更好的理解与体会文章内容,同时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有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思维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制定符合教学标准的课堂计划,有了计划,课堂学习效率才会更高。教师引导学生思维也要讲究方法计策,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课中,老师先进行具体讲解,在引导学生阅读之后提出观点,一步步解决学生对木兰的好奇,学生对时代背景的好奇,学生对古代民间故事的好奇,让学生们自行分析木兰身上值得大家学习的精神,她的忠义勇体现在哪几种方面,家庭层面,国家层面等。并且分析完之后,教师可以在话题之外提出《花木兰》故事题材被多次影视化,小说、电视剧、电影以及动画等都被再创作,甚至被花木兰人物被美国迪士尼列为国外公主,有著名的1998年动漫作品,如今也进行了真人改编电影,即将上映,在国际留下了深远影响力,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文学作品,它留给后世的又是什么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讲述的又是什么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通过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为了日后的文学创作。
(三)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
作文自然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水平能力的提升是需要每个学生不懈努力才能达到的。为达到这一目标,要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之后学生再经过想象,进行创作,语言文字组织与运用能力也要日渐增强,由此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例如,教师可以以《草》命题,让学生们先观察草,认识并了解草的相关知识,一定会有巨大的收获。有些同学可能会联想到草的生命短暂,“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但它用自己短暂的生命奉献给了周围一切生物,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有些同学可能联想到了草的生命力,"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恶劣生存环境下,有些草会以一种顽强的姿态长出来,它长在岩石边,或者从石头缝隙里长出来,它向着阳光生长等。多角度切入,都可以展开叙述,只要是学生能够想得到的都可以立意,这样可以很有效的促进学生再作文中引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束语
初中语文课程是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基础上,加之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传道授业解惑也讲究方法策略。要贯彻实施培养策略,为学生各方各面的思维能力的开发打下基础,为学生以后的学习生涯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庹秀云.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 语文课内外, 2019, 000(016):35.
[2]谢新标.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初探[J]. 考试周刊,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