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幼儿教育中的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开始被广泛地关注。本文就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从生理和社会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基于幼儿德育生活化的视角提出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控制的策略。在幼儿教育的探索中,可通过对幼儿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及家庭环境的有效干预实现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适度干预及纠正,进而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以养成。
关键词:幼儿;攻击性;控制
在幼儿成长的阶段,受到自控能力弱、应激过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容易出现一些攻击性行为。幼儿成长的过程中出现攻击性行为之后,若未能很好地进行控制将会对幼儿的成长和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它将阻碍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导致家庭生活失去和谐,同时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幼儿教师的正常教学行为[1]。20世纪以来,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幼儿的攻击行为与传统认知上的攻击行为有着本质的不同,其更多地是家长或教师对由幼儿行为观察后的一种结果,可视为幼儿在不利地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因此,通过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优化幼儿教学中的德育环境,将能够有效地达成对幼儿攻击行为的有效控制。
1.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
1.1生物因素分析
幼儿攻击性行为从生物因素上的分析主要从两方面展开,其一是就基因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展开分析,其二是从气质的因素展开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就第一中因素而言,基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上在男童身上体现的相对明显。幼儿的性别特征会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产生较重的影响。在幼儿攻击性行为事件的总体分析中也发现男童在卷入攻击性事件之后的报复欲望要远远地高于女童。就第二种因素而言,气质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上,部分学者认为具有气质困难型典型特征的儿童在行为上更容易表现出易激动、易动怒,进而易诱发自身的攻击性行为[2]。
1.2社会因素分析
生活环境因素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可依据幼儿活动场景分为社会影响因素、学校影响因素及家庭影响因素,首先就社会影响因素而言,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行为的低龄化日益地突显,部分幼儿通过网络电视观看具有一些攻击性行为内容的动画片,甚至涉足一些以攻击为主要升级手段的网络游戏,将对幼儿模仿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也有部分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被过分地突出“自我中心”,导致幼儿对事物的控制较高,未能较好地建立社会同伴意识,不能够很好地进行沟通、协作及分享。其次,就学校的影响因素而言,部分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上不足,文化建设单薄,未能起到良好的育人作用。在一日活动中,一些幼儿教师多着眼于规则化的教育所带来的显性成果,而忽视了规则强压下幼儿内心微观化层面上的变化。再次就家庭因素对幼儿的影响而言,部分幼儿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观念,忽视了科学的教育和自身行为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相关资料显示,专制型、溺爱型以及忽视型的家长易造就幼儿的攻击性行为[3]。
2基于幼儿德育生活化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控制策略
1改善幼儿的生活环境
幼儿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不可用成人的视角强加于幼儿攻击行为更多的标签,或更重的负面影响,即使其当前的攻击行为与未来的攻击行为,甚至与犯罪行为有着显性的关联。教育不是一种追责,教师是期与未来更好的“他或她”的相遇。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而言,也需要深信如“孟母三迁”一般,良好的生活和德育环境所给幼儿带来的行为上的积极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教师应以自身能动性的行为,完成对幼儿社会环境的干预,用积极地投身于生活中的道德礼仪教育,积极参与儿童公益活动,在唤起社会对幼儿教育关注的同时,以已之力撬动社会资源,共同捍卫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大家园”。
2.2优化幼儿的德育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对幼儿园的环境进行创造性的应用,充分地发挥环境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一方面,幼儿园应加大对幼儿园的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舒适、美观、整洁、有序地幼儿生活环境,让幼儿能够在“美的环境”中获得“美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将生活化的策略引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来,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消除对于教育的负面应激,也同时能够使得幼儿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获得情绪的疏导。以生活为导向,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教师,使得幼儿的行为习惯得以养成。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而言,在为幼儿提供和谐的生活环境的同时,也要将自身行为的示范力放大,成为幼儿理想的学习榜样,在耐心的陪伴中,春风化雨般泽润幼儿的心田[4]。
2.3深化家庭的德育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只有学校却没有家庭或者是只有家庭却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的承担起教育的作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这一体系的开端。只有好的学校教育与好的家庭教育、好的社会教育的叠加才能够产生完美的教育效果,促使中幼儿的成人、成才。家长是幼儿攻击性行为学校干预实践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份宝贵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在构建体系化的干预策略当中应加强对这一资源的有效发掘和利用,主动和家长沟通,获得家长的支持、引导家长的参与、确保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特征幼儿进行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应在园方教育中深化德育共同体的建设,有效改观问题幼儿的家庭生活氛围,消除家庭生活中的不良刺激对幼儿的影响。
3结语
对于幼儿教师而言,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适度干预是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最能够展现出幼儿教育智慧的一个环节。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从小培养,由于幼儿身心特点,最好的改良方式即基于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德育教育。在对这一策略的有效实践中,幼儿教师应以生活化为出发点,对其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及家庭生活进行科学地调剂,使幼儿在浸润式的培养中,逐步地纠正自身的攻击性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陈金金.探索小年龄段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引导措施和有效策略[J].赤子,2019,(9):65.
[2]梅艳杰.浅析矫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有效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8):94.
[3]丁怡心.幼儿攻击性行为现状及策略研究[J].才智,2020,(2):181.
[4]范丽萍.家园共育利用游戏治疗小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19,(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