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动手操作教学的目的就是想要利用动手操作某些辅助物品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学符号、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应用能力。基于此,本文将在低年级数学课堂动手操作学习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在数学课堂小学生动手操作学习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帮助。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教学;动手操作;有效性
低年级学生在学习时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在学习中的思维活跃度通常与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成正比。因此,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动作操作引导,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实际的物品形象相结合,以此来满足学生形象学习思维的需要。动手操作是提升小学生学习理解能力、加深其学习印象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学习当中,有部分“伪操作”问题存在。基于此,本文就将从几种教学实例出发,对提高低年级小学生动手操作有效性的方法进行系统分析论述。
一、认真分析学情,确定操作内容。
在低年级的数学动手操作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对学具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学习内容却“爱搭不理”的现象,这对教师预设的教学效果背道而驰,甚至还会进一步扰乱课堂秩序。如在“认识物体”这节课的学习中,教师为了使学生对学具有较大的兴趣,组织学生从家里带自己心爱的积木玩具到班级里来,并给出了他们相应的根据不同积木形状进行分类的任务,同时还要求学生告诉大家自己为什么这样分。但是在实际课堂上,学生并没有去思考怎么分类,他们有的乱分,有的突发奇想的搭建城堡,完全无视教师的课前要求。这种操作情况使得数学课成为了活动课,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并没有实际的教学意义。
针对这种情况,在具体的数学学具教学中,教师在课前就应该认真准备相关教学方案和教具,并设计好相关步骤,以此让学具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最大价值,提高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在操作中观察分析的方法、顺序,关注操作过程。在操作中,还要让学生明确这样操作的意义和目的,并养成勤于动手、勤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改变以往数学学习中学具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具体要求如下:首先,教师在学具数量的选择方面,应该以精选为主,就如以上案例,学生准备的积木过多,反而使他们的学习注意力过于分散,再加上教师对学习要求没有制定明确的规范顺序和预设要求,使得学生在具体分类中,无法明确分类的意义,进而就会导致数学课堂乱作一团。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精选学具数量,并制定详细的操作顺序和分类要求,帮助学生明确学习重点,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重点内容。
二、操作学具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对学具的操作要谨遵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尤其是在适时教育方面,教师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法和适当的教具引导学生展开有效的学习。
例如在数学教材第一册的“20以内进位加”的例题教学上,学生通过教材展示明确数学信息:桌子上有9个苹果,地上有4个苹果,一共有几个?列式9+4,在这一题中个别学生能够根据经验得出答案,而其他学生则完全处于“无知”的状态,根本无法计算答案,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适时的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教学。
如用9根小棒表示桌子上的9个苹果,用4个小棒表示桌子下的苹果,然后将“一共有几个苹果”的问题换成“一共有几个小棒”,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移动小棒获得正确答案。通过这种适时引入学具进行教学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而在二年级下册的“不退位减法”教学中,在教学445-310等于多少时,当学生根据问题列出算式之后,能够一口就报出答案。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会让学生使用计数器再进行验算,但是这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根本没有必要。计数器在数学计算教学中虽然是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的重要辅助工具,但是在本节课中,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完全可以对例题的算理轻松理解,此时再进行计数器检验反而会降低学习效果,增加学生的不自信的心理负担[1]。
针对以上问题,说明的就是在学具操作中教师要适当的选择时机和方法,不能因为学习要求就滥用辅助工具,以免起到相反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在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能够对事物或现象的细节能够准确把握的能力,能够在众多的事物中发现相同与不同。例如在北师大版一年级《分扣子》的教学中,在学生操作之前,先引导观察可以从哪个特点进行分一分。通过观察对比,学生会选择按形状,分成圆形一份,方形一份。再有更深思维的学生会发现扣子上有的扣眼是两个的,有的是四个的。他就把扣子分成了四份:①圆形两个扣眼的,②圆形四个扣眼的,③方形两个扣眼的,④方形四个扣眼的。我们的动手操作有边观察边操作记录操作过程的,有先观察再操作记录结果的。不管哪种操作都是需要学生观察的,我们在操作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操作与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在以语言交流为基础的条件下进行知识学习交流是实现信息有效传递优化的主要方式。在信息加工的基础上开展操作教学,如果只限于动手操作而不进行分析、总结,那么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语言作为思维表达的重要工具,要想重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就要从根本上加强学生的口语交流训练,以此来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中能够通过边交流边回忆的形式展开相关知识的分析、想象、总结与概括。
如在除法学习“分苹果”这一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圆形积木当作苹果,然后让学生将老师提供的12个“苹果”进行等分,使每一组的苹果同样多。在这里,教师可以任由学生自己发挥,以此来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然后再让学生口述自己这么分的原因,表述出自己分的过程,然后教师再加以引导,以此让学生很好的理解除法的意义。又如在退位减法“24-5”的教学中,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当操作结束之后,教师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是先算24-4=20,再算20-1=19,有的是先算20-5=15,15+4=19。通过这种充分交流的形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同时还能够通过操作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总之,动手操作学习是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提高他们的知识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不合理的操作教学方法反而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基于此,数学教师在数学的动手操作教学中,应该秉承适度、适量、适时的教学原则,通过科学合理的操作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规范化引导,以此为动手操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练小聪.浅谈动手操作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师道·教研,2020,(4):49.
[2]周红英.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有效性[J].新课程·上旬,2019,(6):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