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现代社会教育的进步发展,我国教育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数学课程作为小学学科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数学应用问题在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中起着关键引导作用,本文研究了目前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教学的现状,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教学过程中的解题步骤提出了相应改进策略,以提高小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方法
引言: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小学生而言学习数学是困难的,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的应用问题通常来自生活,解决问题的想法和过程更加复杂。为了帮助小学高年级能快速提高解决问题的速度以及回答问题的质量,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渐让学生自己掌握解决应用问题的思维。
一、重视数量关系,明确问题目的
小学数学老师不仅应让学生理解示例性问题的内涵,还应让学生理解该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使学生将来在做类似的问题时能有正确的解决方案。要学会教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教师应指导小学生在作业中仔细检查问题内容,并在考试过程中发现类似的问题可以快速使用公式,将问题与条件联系起来,并总结应用关系,如果学生能够正确阅读并理解问题目的,那么解决应用问题就相当于成功了一半。
例如,工厂需要生产500,000台电视机,前5天每天要生产20,000台电视机,其余的必须在25天内完成。那么工厂每天要生产成多少台电视机才能完成这项任务?在这个时候,阅读应用问题一定要认真仔细。通过阅读,我们要掌握好问题中所说的内容和进展情况,注意问题的条件,最终结果是什么,找出问题中给定的条件是什么,什么是必需的计算因素?必要时也要使用简单的线图方式来帮助理解,这样,可以简化和主题中难以理解的内容或抽象概念,使学生可以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主题的含义。一旦他们了解问题的含义,问题的定量关系就会很清楚。
二.注重交流互动,抓住教学重点
小学数学老师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与学生进行更多课堂互动。为了了解小学生是否真的牢记该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老师可以在解释应用问题的过程中先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在问题的基本数学概念上,应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原则,逐步引导解决应用问题的方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问题中包含的数学知识点,然后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逐步猜测解析,从而获得正确的解决思想。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快速掌握正确的解决方法,还可以增强小学生的思维应用能力。
例如,水果店买了5大箱香蕉,3大箱苹果,一箱香蕉重30公斤,一箱苹果重20公斤,问水果店买了多少公斤水果?数学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改变复合应用问题的问法:水果店购买150公斤香蕉和60公斤苹果,请计算一下水果店共买了几箱水果?然后,老师指导学生找到这两个应用问题的共同相关点,以便学生找到此类应用问题可以快速切入,然后根据分析结果逐步猜测,以得出正确的想法。
三、联系生活实际,全面考虑问题
许多高年级的应用问题都与现实情况有关,当遇到晦涩难解的应用问题时,教师可以将这种应用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生活问题,供小学生们解决,抽象的数学知识会使一些小学生们感到恐惧,许多高年级小学生在理解和接受抽象数学知识方面表现出不懂情况,会让数学基础差的小学生会感到更加茫然。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数学教师应注意启发式教学方法的运用,通过使用简单的折线图,圆形图,多媒体等方法直观地,多角度向小学生们展示数学问题解决思路的形成过程,以加强大家对数学问题的理解,培养小学生全面的思考能力。
例如,某个工程团队将建造一条高速公路。他们第一天完成了总长度的1/8,第二天完成了总长度的1/6,第三天完成了总长度的1/4。最后,还剩45米。该工程团队修建的高速公路总长度是多少?当小学生们面对这个问题时,第一时间内他们会感到茫然,不知道如何去分析,根据问题中的道路信息,教师可以为学生绘公路制线图,让学生根据该线图分析道路总长中45米的比例,然后用分度法去解决类似的应用问题。同时,为了更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道路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想法,老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为学生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视频,将此问题情况置于动画中,以动画形式显示修建过程,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解决方法,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解题思路。
四、注重检验,验证解题思路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告诉学生解决问题后马上进行检查,虽然老师在不停的告诉学生要注意课后检查,但有些学生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完成问题后就马上跑出去玩,根本不会总结问题经验。针对这些现象,数学老师应该让小学生在解题后马上总结解题经验。
例如,当育才小学51班学生举行国庆联欢晚会时,学生们需要用0.9米长的缎带扎紧礼品盒,大家买了一卷5.7长的色带,问可以切成几根色带吗?还剩几米?这个问题的计算非常简单。用5.67m的总长度除以0.9m的单位长度得到6件,但是最后一个问题是还剩多少米,但是大多数学生感到困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将答案写成5.7除以0.9=6.3(米),老师问大家是在哪个环节出了错误。
实际上,检验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基于余数小于除数的事实,这个问题中的余数比除数大3米0.9米。很明显,剩下的长度还能制作好几条丝带,这肯定是错的。第二个不同于第一个,那就是用商乘除法加上余数的方法来检验问题,计算出六条丝带的总米数,那么6×0.9=5.4(米)加上剩下的3米,总米数将变成8.4米,所以答案一定是错的,然后正确的答案就来了。因为6÷0.9=5.4,被除数为5.7,所以余数自然为0.3,前一个学生得到3的余数的原因是,当我们进行小数除法时,我们将同时将除数和除数扩展10倍,因此余数也将相应地扩展10可以看出,在解决应用程序问题时,我们不应该简单地只看表面现象,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考虑它们,才能轻松的发现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法。
结论:为了能快速提高小学高年级解决实际问题的准确性,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应用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使用相应的解题方法和技能,使学生能正确分析问题里的数量关系,能从全局出发,多角度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实现高质量的小学应用题教学。
参考文献:
[1]焦贵民.提高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答能力[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O1):O5一O6.
[2]安桂成.如何教会学生解答小学数学应用题[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04):25—26.
[3]曹兰振.提高学生数学应用题的解答能力[J].数理化学习,2010(08):30.一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