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高人才核心素养是强化国家发展实力,推动我国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基础。历史学科能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能力,有助于学生道德品质发展。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分析在历史课堂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以此供相关人士交流。
关键词:习近平用典;高中历史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策略
引言:历史课程向学生传递历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高中教育阶段,教师要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通过分析教材引导学生认识历史、学有所得,养成正确价值观。核心素养包括多种品格与能力,教师要结合历史学科特点优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具备坚韧不拔的精神,拥有家国情怀,通过分析中外发展史重视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以史为鉴,鼓励学生自强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采访时提到“积土为山,积水为海”,在前进的道路上必须坚韧不拔,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这样必定能取得骄人的成果。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善于引用历史典故,要通过历史文化感染学生,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使高中生养成坚毅品格,自强不息。
比如在教学《戊戌变法》这一知识时,教师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讲解,使学生感受到封建力量对进步思想的打压,让学生体会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来之不易,从而突出戊戌六君子的坚定意志,感悟出要创新就必须具备勇于开拓的精神。以史为鉴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还能促使学生树立人生信念,强化学生意志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都有重要帮助。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历史典籍,了解历史人物的坎坷经历,这样能帮助学生积累人生财富,具备更好的分析能力[1]。
二、深挖教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家仁,一国兴仁”,这不只强调了“仁”的重要,也突出了“家”与“国”的密切联系。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必须使现代学生有担当、有责任感,唯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栋梁之才,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内涵,要启发学生说出重要人物的特点,对历史发展的影响,逐渐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比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教师就要为学生介绍历史背景,使学生感受到人民反侵略的强烈愿望,进而过渡到鸦片战争。通过历史教育向学生普及历史知识十分必要,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有必要让学生熟悉历史,学会用理性的眼光分析历史的发展。让学生了解中国所遭受的侵略历史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珍爱和平;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文人墨客能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使学生深切感悟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西方发展史,能激发学生进取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促进民族的发展。历史教材中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教师要在传递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情感教育。
三、问题引导,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历史学科同样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展开提问,让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分析中意识到创新发展的重要性。教材是用平铺直述的方式阐释历史,引导学生思考时就要以具体内容为出发点,让学生分析历史形成的原因,首先分析历史背景,进而分析必要的因素,最后得出结论,经过细致的分析,学生思维能力逐渐提高,逐渐产生创新意识。
比如在教学《大众传媒的变迁》时,提出一些问题:1.你会从哪些途径获取课本以外的知识?2.你知道父母小时候获取知识的途径吗?3.你认为互联网的发展有哪些积极作用?产生了哪些负面现象?锻炼学生的求异思维能打破学生的认知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多动脑,有助于树立新思想,在不断思考中养成创新意识。
教师只需要调转提问的方向,让学生对已经司空见惯的现象进行分析,就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不可逆,但可以再教学中进行合理联想,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进行假设,能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使学生吸取教训,避开个人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因此,历史教师要转变提问方式,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合理想象,让历史为学生的成长铺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结束语
总之,高中历史教学要充分发挥本学科的育人作用,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方向。随着高中生认知水平的提升,教师可与学生就历史事件展开讨论,既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对学生独立意识的形成有积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杨兰香.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谈高中历史教学策略[J].好家长,2018(5):188-188.
[2]朱日福.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与呈现研究[J].高考,2018(23):2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