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体育虽然是高中教学中不可缺的一部分,但是近年来人们由于升学的压力,导致学生对自身的身体素质关注度不断降低,终身体育的意识推进也较为困难。面对这些工作要充分的意识到,良好的体育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为升学工作达到更好的辅助作用,要认真的分析当下情况针对性处理。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学;终身体育;教育理念
这些年来人们越来越注重体育锻炼对人身心素质的培养价值,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育本身不受重视,想要培养其终身体育教学的意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要针对性的依据各地方情况,做好教学理念的渗透,不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与方法,力求得到学生在体育活动上的兴趣建立。
一、当下高中体育教学渗透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的困难
(一)教师缺乏终身体育意识
首先,终身体育意识在多数人中缺乏足够的认知。教师本身虽然作为体育工作的从业者,长期工作后也陷入完成工作任务的疲乏感中。而对于终身体育的意识并不强烈,甚至由于部分教师每天工作面对体育活动,因此会心生枯燥乏味感。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尤其对于高中体育教学而言,更多的注重专业课学习。体育课程更多的让步于其他课程,而体育教学的内容中技能多过于体育意识的训练指导。在高中体育课程中,更多的注重体育技能学习,忽略了体育意识培养。虽然体育课程中会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但是更多的局限在相对较少的体育活动之中,没有充分全面的体育意识认知,也缺乏体育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多的是放任自流,自行选择,教师在引导的角色上投入不够充分。甚至部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容易产生身体损伤,如此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形成心理挫败感,或者体育课程成为了学生之间闲聊的课程。在这种氛围之下也会导致教学疲态心理状态出现。
(二)学生缺乏体育教学价值的认同
当下高中生更多将精力投放在专业课程学习上,认为体育课程只是简单的放松训练课程,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本身对个人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价值。学生自己缺乏有关价值的认可,同时由于外在学习压力的压迫,使之缺乏主动学习、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自身的体育能力水平相对有限,体育活动参与的趣味性也会下降。因此,无法体会到体育本身的乐趣。如果其中再出现体育活动中损伤,容易影响自身的学习进度以及升学效果,对体育活动的丰富性、强度的深入就更为畏惧。部分学生因为高中学习压力过大,缺乏足够的精力。如果体育锻炼中过多的精力消耗,则会影响其后续的课程学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效果。
二、学生终身体育教学理念的渗透方法
(一)注重高中体育训练的安全性
作为教师要做好各项体育活动开展安全性的防护,避免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出现意外损伤而导致内心的恐惧感与挫败感。课程开始前需要做好有关活动锻炼的安全意识教育指导工作,无论是采用视频、语言、图文等方式,力求让学生领会到有关安全防护的方法与技巧。做好课前热身活动,避免突然性的运动导致肌肉拉伤。必要情况下可以将有关热身运动与安全教育工作更为趣味活泼的展现,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得到技巧的掌握,提升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注重多样化形式的课程设置
高中体育教学需要不断的推陈出新,丰富其形式与内容,避免呆板性的教学方法导致枯燥无味的体育课程体验。甚至可以多展开师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了解学生近期的兴趣点,可以将其融入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将体育本身的丰富性、趣味性、创新性更大程度的提升。可以展开有关体育游戏活动,让体育本身具有更强的娱乐性质。例如,羽毛球活动可以进行对应的羽毛球接力活动,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团队意识,又可以调动学习过程的气氛,让学生的专注力集中到课堂中来。
(三)开展多样化的校园主题体育活动
学校可以依据每年不同季节情况开展对应的体育活动主题,主题的来源一方面是教师依据实际情况专业性的研究;另一方面要设计多样性的选择,结合学生的喜好做对应的活动设置。有关活动开展可以深入到主题班会、宣传栏、广播站、黑板报等有关内容中。让学生建立起对体育活动的认识与趣味感,将体育活动不同侧面展现出。让学生意识到体育活动可以丰富多彩,而并不是简简单单、枯燥的某种体育锻炼。甚至可以宣传更多体育文化故事,在休息之余,播放有关体育活动竞赛视频,调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程度。尤其是在国际性或者是全国性的大型体育赛事期间,可以开展有关影像视频资源的播放,让学生有更强的体育活动参与感,渲染校园的体育活动氛围。
三、结束语
高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终身体育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甚至需要有漫长的培养基础,教师与学生都需要保持充分的耐心,不断的优化教学细节,匹配时代不同发展特点。
[参考文献]
[1]赵崇仁.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对策分析[J].读写算,2019,(16):143.
[2]王健.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策略研究[J].体育时空,2018,(24):373.
[3]汪强.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策略研究[J].读写算,2018,(27):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