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C文化教学法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张娜 ,通讯作者:屈大庆
(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鞍山 114051)
摘要: ICC文化教学法(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主张将英语专业学习者培养成能够掌握并驾驭语言文化差异的跨文化人。它将跨文化知识导入放到英语专业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位置。本文试图将ICC文化教学法与高校英语专业的实践相结合,从教学内容、教育者、学生、测试手段等多个角度列举出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对优化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结果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ICC文化教学法;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意识;测试体系;文化导入
1. ICC理论模型
英国语言学家Michael Byram于1997年依据建构理论提出了ICC文化教学法。如图1所示,[1]Byram的ICC 文化教学法的理论模型包括方面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 态度(求知欲和开放的文化比较心态)2. 知识(对本国及交际对象国文化中人际交往的一般过程的了解)3. 阐释能力(结合自身文化中相关准则对另一文化进行阐释的能力)4.互动能力(能够获取某文化的新知识并且能够在实际交流中综合运用的能力)5. 批判性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依据明确的标准对来自自身文化以及其他文化和国家的观点、行为和产品做出评判的教育行为)。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Byram 认为在ICC文化教学法理论模型中,批判性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其它四项因素能否达到预期目的都取决于批判性教育的实践。
图1 ICC 文化教学法理论模型
理想的跨文化代言人(intercultural speaker)并不是要改变他人,而是要有自己立场并且清楚自己的立场是什么。[2]
ICC文化教学法侧重于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建立全球多元化的视角并使用积极的态度对待来自其它文化背景下的他人。毕竟,文化理解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大量的文化内容的习得而实现的,[3]这点在处理社会文化冲突中尤为重要。也就是说在ICC框架下,英语教学的内容不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字词,语法结构,翻译技巧和写作方法,它更强调学习者对不同语言在不同或近似的语境下产生的文化差异的认识并有效地调解不同的文化身份。
2. 研究背景
自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研究迎来了一个理论不断成熟﹑实践方法不断丰富多样的时期,很多研究者从跨文化的角度展开英语教育改革并试图建立各种适合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实际情况的教学模式。虽然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他们的数量不占优势,还不足以反映跨文化交际语言教学和学习的复杂性,然而这些新的尝试代表着英语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就目前而言,如何将ICC文化教学法与高校英语专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
3.高校英语专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为保障英语专业教学符合未来时代的需求,有必要将ICC文化教学法运用于英语专业教学实践中,然而这一过程仍面临着很多问题。
(1)教学中与跨文化沟通相关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缺失及原因
与跨文化沟通相关联的内容及教学方法的缺失在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十分普遍。学生由于不能充分理解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因此也无法进行知识延展和独立的文化思考。以张汉熙编著的《高级英语》“The Libido For the Ugly”为例,学生就非常难以理解作者想真正表达的是什么,他们会问:“在H.L Mencken美国东部的家乡为什么到处弥漫着对丑的东西的渴望?为什么那里的人们觉得任何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和美感的东西都令人难以忍受?”很显然在这里如果教育者只注重字词的掌握、文章的翻译,而不讲清楚如美国东部工业发展史、当地的宗教、社会特点等一系列问题,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变成“囫囵吞枣”。产生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在于英语专业教育者将纯粹的教材内容,而不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作为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主要条件。英语专业教学仍体现出缺乏科学的理论支撑﹑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及切实明确的教学目标及方法的特点。正如束定芳、陈素艳指出,“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英语教学定位是模糊的”。[4]
(2)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及原因
多数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存在着这样一个误解,即跨文化教学就是语言知识的教学。他们认为把英语语言知识输入到教学活动中;自然就会为学生带来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首先,大多数教师的学习和教学轨迹就是从一个校门到另一个校门,因此没能在社会产业(如各种翻译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中短期的出国进修的机会又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使得英语专业教师自身的跨文化知识的获得具有零散化﹑本土化的特点,造成他们的文化敏感性薄弱。其次,长期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导致他们忽视了跨文化交际学﹑实用语言学和二语习得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形成了简单﹑机械的英语教学理念。
(3)学生的问题及原因
很多英语专业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本质缺乏认识。原因在于他们没能树立中立、客观、科学的跨文化视角,盲目地认为跨文化比较就意味着一定要在不同文化之中分出孰胜孰劣,忽视了跨文化比较的实际意义。另外,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体现出很强的功利性。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加,学生中普遍形成了重分数﹑轻能力;重证书﹑轻实践的认识。很多学生过分重视英语专业四级(TEM4)和八级(TEM8)证书,却忽视了真正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4)测试体系的问题及原因
首先,虽然近年来英语专业教材的跨文化新内容有所增加,但测试手段仍以Saussure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分离式测试为主,它依据应试者对测试题目涵盖的语言点的回答来笼统地评价他(她)的语言体系的掌握情况,而无法评测应试者对语言的跨文化应用能力。其次,英语专业教师的测试评价还主要集中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这样就导致教学中只重视测试结果的评定和分级,却忽视了测试结果反映出的教学实践的不足。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首先,虽然大部分的英语专业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跨文化能力测试应该在全部测试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由于相关理论认知水平普遍较低,他们还拿不出科学准确的方法去增加测试内容中文化试题的比重。另外,现行测试系统中单(多)选客观题的泛滥,使英语专业应试变成一个目标被偏离,注重猜答案的过程。
4 相关问题的应对措施
(1)改革英语专业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使之更加符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英语专业教育者应倡导“语言中体验文化,在文化中学习语言”[5]的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的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1)英语文化课程以及汉语言文化课程应该以均衡的比重包括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之内,从而培养学习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文化差异的理解,并更加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文化特性。2)从语篇﹑语法﹑词汇﹑写作欣赏和口笔互译等方面增加传统的听、说、读、写、译﹑文学等课程中的文化导入,指出不同的修辞方式和语篇结构后面隐藏的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3)在增加课堂教学的文化导入的同时,开展第二课堂。使学生充分地接触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如欣赏英语原版电影,举办英语演讲比赛、作文比赛﹑英语歌曲大赛,鼓励英语戏剧表演,开设英语广播,创办校园英语报纸,组织英语角等。
(2)提升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加强跨文化交际的科研和教学能力
Lies Sercu 指出跨文化能力是外语教师的职业身份的标志。[6] 而ICC文化教学法无疑是帮助他们获得这一标志的重要途径。依据ICC的文化导入原则,对英语专业教师的文化培训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知识,利用名人讲学、文化讨论等方法使英语专业教师接受英语文化知识的培训。(2)文化意识及标准:使受训者熟悉目的文化的价值取向, 对英语文化环境下人们的社会行为进行追根溯源,从而增强文化敏感性,减少文化之间的负迁移,(3)文化模拟:这部分培训的目的在于通过出国进修、角色模拟、文化浸入等方法激励受训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采用主动积极的姿态进行学习和研究。(4)文化互动:通过英语专业教师与学校的外籍教师或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家形成学术社团, 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互动,帮助受训者更全面地掌握英语文化。同时,由于上述培训需要多学科的知识积累和受训教师的大量投入(绝大部分的英语专业教师都负担着很大的工作量),因此它绝不会一蹴而就,同时要求英语专业教师摸索出有效的自我培训的方法,从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
(3)学生应改变传统学习理念,将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更广泛地运用到学习实践中
掌握转换文化立场﹑平等沟通和分享思想内容的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目标。要实现上述目标,学生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变。1)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承认人作为不同的文化载体,彼此间存在着文化认识的巨大差异。2)对自身文化做出客观定位。认识到汉语母语文化的传统价值,切勿妄自菲薄。3)转化文化立场。从文化模拟的角度体验和了解英语文化,树立平等﹑分享的文化价值观。4)将自己塑造成跨文化人。拥有全球化的文化视角,在英语专业的学习和实践中,始终遵循跨文化交际的原则处理文化间的矛盾。
(4)将测试目标与社会文化语境联系起来,改善英语专业的测试体系
ICC文化教学法要求英语专业测试的设计充分考虑到社会文化语境的特点。(1)从测试的内容来看,应该侧重知识和能力的平衡。从传统上看,大多数英语专业测试采取单(多)选项的客观题形式,ICC文化教学法则倡导在测试中增加对文化的理解和自我表达的主观题部分,使学生通过测试检查自己对其他文化的知识掌握情况并真正关注其他文化。(2)使测试题目的答案内容更全面并拥有适当的深度。即除了保障测试答案的正确性,也要考虑到它的适当性和有效性。这样的测试改革可以衡量出受试者的表达能力和综合语言能力,测试的有效性较高[7]。(3)树立考试不是唯一的评价方式的观念。因为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和个人专业知识的成长而不仅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所以教育者应使用各种测试方法去鼓励学生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学习。例如,平时成绩档案就可以用来追踪学生文化意识、敏感性、和理解等方面的发展。
5 结 语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全国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提到的ICC文化教学法应当被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创造出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建立多角度的跨文化思维模式,达到高校英语专业培养人的目的。同时,教育者也应不断地积累新的素材,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这样,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就可以从传统的字词理解、语篇分析逐渐过渡到有意识、有目的、有效率的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Gudykunst, W.B. Bridging Differences: Effective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2nd)[M]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8:159
[2]Byram, M.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in language teaching[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3
[3]刘孟兰,杨帅.ICC文化教学模式下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
育学院学报,2007(8):148
[4]束定芳、陈素艳.大学英语教学成功之路--宁波诺丁汉大学“专业导向”英语教学模式
的调查[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10:75
[5]吴晓群. 大学英语 ICC 文化教学模式下教学策略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3.
(10):202
[6]Sercu, Lies. The foreign language and 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eacher: the acquisition of a
new professional identity [J]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2006:55-72
[7]王枫林. 从外语教学思想的转变看英语测试的改革[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
科学版)2002(4):203
作者简介:
作者: 张娜,女,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学生 生于1998年5月,籍贯:辽宁鞍山
通讯作者:屈大庆 辽宁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生于1969年4月 籍贯:辽宁鞍山 专业职称: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