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现代教育模式逐渐受到重视,学校和教师也应该以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具有现代高素质的学生为教学目标。相对而言,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相对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更富有创造性,还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国家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应用分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还是激发学生潜能的催化剂,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如此,采取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完成教学内容,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兴趣、创新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在合作的过程中共同进步,通过交流和讨论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教学效率。
1.小学采取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意义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也是强调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无止境。采取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不断进行探索,这也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才能找出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对于小学生而言,年龄小、好动、好奇心是他们的天性,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学生经常会走神或者注意力不集中。但是,将信息技术适当应用于教学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和游侠进行结合,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在兴趣当中掌握教学内容,学习到新技能。这样一来,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调节他们的内部驱动力,在不断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也是一门十分有趣的学科,教师还要坚持“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自己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逐渐探索课本里没有的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的眼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2.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的应用分析
学习兴趣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学习欲望,它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兴趣强制要求学生学习就会直接扼杀学生学习的欲望。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教学方式,信息技术就是一项非常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还能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主动学习知识,让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如今,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还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起来会特别认真,学习效率也会加倍。除此之外,教师在学习中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将学生引入教学课堂中,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就会将被动化为主动,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例如,学生在学习《单元格处理》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会使用表格制作个人介绍,这样学生的欲望就会产生,可以很快的进入教学情境,完场教学任务。这样还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完成知识的传授。
2.2.采取任务驱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任务驱动”,主要就是将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不同的任务,并将每个任务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简单的人物,学生可以自己完成;对于难度较大的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同学、教师或者是父母的帮助完成任务,在探索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安排。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通过合作的方式探索新知,提高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插入形状》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布置“交通安全宣传片”的任务,让学生找到合适的图形进行交通标志的布置,进而填充颜色,让学生学会自己主动学习知识。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完成了德育教育,提升了综合素养。
2.3.多元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别注意教师和父母的评价,一般来说,学校会在学期末给学生一个总评,这样就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通过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这样既能让学生感受到被认可的喜悦,还能让学生学会反思。例如,教师可以采取信息技术实现教师、父母、学生三方的评价,让学生在自评、互评、师评多种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的界限,让父母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更加知道学生的成长过程。除此之外,学生还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不断取长补短,在轻松的教学氛围中成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内容也在不断改变,那么教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要随之改变。对于任何一位教师来说,都要从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出发,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来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提升教学质量的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年龄就决定了他们学习需要兴趣,教师对于难以理解、较为枯燥的知识就要特别注意,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马新超.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J].读与写,2020,17(4):288.
[2]林佳慧.创客思维视角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7,(7):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