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不仅需要有丰富扎实的语言知识储备,也需要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阻碍。跨文化交际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对外汉语教学的效果,也决定了教师能否融入赴任国的文化、适应当地的生活。本文基于国际汉语教学案例库以及大量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案例,从交际障碍和文化障碍两个方面对中泰之间一些常见的跨文化交际障碍进行分类和叙述,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泰国 对外汉语教师 跨文化交际障碍 案例研究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十分广泛的概念,大到东西方之间、小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的交际,都可以称之为跨文化交际。来自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他们具有相同的文化基因,这些共同点为他们的交际提供了基础和指导原则。而对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他们在进行交际的时候,文化基础、指导原则以及可预测性均已消失,于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就显现出来了。本文重点要研究的是中泰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一、交际障碍
(一)语言交际障碍
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最主要的方式,因此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说,理解语言交际中的跨文化差异就显得格外重要。
1.称谓语
称谓语也叫称呼语,是语言交际中出现最频繁的言语行为。
高敏(2016)是泰国佛统府玫瑰园小学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学生们喜欢称呼她为“中国人”,她觉得有些别扭。后来有个泰国本土老师帮高敏取了一个泰国名字[gorya],学生们就不再叫她“中国人”了,都直接称呼她为[gorya],她还是有些不习惯,希望学生们称呼她为gorya老师,但收效甚微,后来高敏也就放弃了。
免姓称名是一种容易造成跨文化交际障碍的称呼方式。在中国文化中,使用“姓+职务”的称呼形式较为频繁,且在大多数场合都显得较为礼貌而正式,如“王老师”、“张校长”、“李书记”等。直呼姓名的方式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都是缺乏尊重的表现。但由于泰国人的姓名一般较长,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喜欢直接称名来表示亲近和喜爱。
2.禁忌语
禁忌语是跨文化交际中最敏感的部分,也常常是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和冲突的原因所在,无论是对于哪个民族、国家乃至个人,对待禁忌语的态度都必须是小心谨慎的。
杜冰冰(2017)提到过素攀孔子学院志愿者的案例,在泰国国丧期间,素攀孔子学院的中方秘书(泰国人)很悲伤地说“爸爸不在了”,志愿者教师后来才知道泰国人将国王称为“爸爸”,于是问道“你们管国王也叫爸爸,管自己的爸爸也叫爸爸,这样好吗”,中方秘书就生气了,觉得受到了冒犯。
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在赴任前都接受过了相关的培训,但在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还是会有疏忽,尽管志愿者是无心之失,但身处泰国异文化环境中的我们还是应该谨言慎行,尤其是在国丧这样的特殊时期。
(二)非语言交际障碍
根据克拉申的监控假说,语言是经过人们大脑监控的产物,而非语言却往往是人们下意识的行为动作,相较于语言,非语言更能表现出人们的真实想法。由于跨文化交际中的大部分信息是靠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同时由于非语言交际具有模糊性和文化规约性,并受到语境的影响,因此非语言交际行为是产生跨文化交际障碍最多的领域之一。对外汉语教师了解特定文化中非语言行为的含义和规则,有助于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和得体性。
1.体态语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较大程度地受到了西方礼仪文化的影响,譬如在见面时传统的拱手礼已被握手礼所替代。但泰国对于肢体上的任何接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泰国人在进行交际时一般都会避免直接身体接触,注意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泰国人的社交空间距离要比中国人的大。
在用手传递东西时,中国一般认为用双手传递是一种尊敬和礼貌的表示,但在泰国,他们认为左手是不洁净的手,因此应避免单独用左手去接取或递送任何东西。
2.时间观念
现代的中国人普遍持线性时间观,认为时间就像一条直线无限地延伸,一去不复返,因此现代中国人注重办事效率,珍惜时间,做事有条理有计划。但泰国人普遍持环形时间观,认为时间是无限的,世间万物在经历一定的时间周期之后会回到原来的状态,在佛教中叫做轮回,因此泰国的生活节奏较慢,人们做事没有精确的时间观念。
据樊然、朱春敬(2017)研究,泰国学生的作业很少能够按时按量的上交;上课的时候学生迟到是常事;甚至连泰国的老师都不会准时到校,工作也总是延期完成。
二、文化障碍
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都代表着自己所属的独特的文化背景,当两种文化产生矛盾时,就会导致文化障碍的出现。
(一)表层文化障碍
1.饮食习惯
杜冰冰(2017)提到过泰国川登喜大学曼谷分校志愿者老师的案例,80%的老师表示不习惯喝冰水。由于泰国常年天气炎热,水里通常都放满了冰块。这一点对于爱喝热水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适应的。除此之外,在泰国无论喝什么都会用到吸管,他们认为用吸管是一种文明的表现,而且由于冰块很多,使用吸管会更加方便。在餐桌礼仪方面,中国传统观念认为不能把头低下去趴在桌子上吃饭,觉得这样的动作和吃相不雅观,而应把碗端到跟前。而在泰国,他们认为端起饭碗吃饭喝汤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2.服饰文化
泰国对服装的要求是很严格的,对于教师的着装也有相应的规定和要求。
杜冰冰(2017)提到过泰国素攀孔子学院的案例,在泰国国丧期间,志愿者教师都尊重泰国的文化,统一穿着黑白的服装。但在新年时,志愿者教师们收到邀请,希望中国老师可以穿具有中国特色的服饰参加新年聚会,因此她们都穿了素色的旗袍前往。但泰方院长却对此表示十分不满,一是因为虽然旗袍都是素色的,但上面绣的花纹和图案是有颜色的,二是因为旗袍的开衩过高,过于暴露。而志愿者教师认为平常她们都十分遵守泰国的服装制度,这次是应邀才穿了旗袍,而且高开衩是旗袍的特色,因此她们对于泰方院长的不满也感到不能理解。由此可见,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即使在赴任前已经充分学习了解了泰国着装的知识和文化,在某些特殊的场合和情况下,还是会产生服装上的冲突和障碍。
(二)深层文化障碍
泰国人有着非常强烈的等级观念和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即使是在同一个办公室里,上下级之间、年长的教师和年轻的教师之间,都有着等级分明的制度。在泰国,只要是一天之内的第一次见面,晚辈或者下级都需要主动向长辈或者上级问好。
杜冰冰(2017)提到过泰国董里教学点的案例,一位汉语教师志愿者每天早上到办公室时,发现总有一些泰国老师已经到了,他看到大家都在工作,怕打扰到他们,每次都是安静地走到自己的位置上,尽量不影响他们。后来他才得知不少老师都在议论他不跟他们打招呼的行为,认为他十分没有礼貌。
在深层文化中,价值观上的差异往往是最难适应和调和的,作为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我们应尊重泰国人的价值观和宗教信仰,在与泰国人进行交流时,也要注意把握尺度和分寸,注重方式,对于中泰两国之间价值观念上的不同,应该持求同存异的态度,互相理解,尽量避免冲突。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事业仍然处于成长中的阶段,各方面还尚未发展得十分成熟,尤其是针对中泰两国之间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障碍,国内的研究也才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并未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本文在此只是初步地提出了一点看法和建议,要更好地解决和应对中泰跨文化交际障碍,还需要更多扎实的、更加深入的研究。推动中泰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我们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高敏.赴泰汉语教师交际障碍的表现及解决策略初探[D].云南大学,2016.
[2]樊然,朱春敬.中泰跨文化交际中的时间观念[J].文学教育(上),2017(02):118-119.
[3]杜冰冰.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跨文化冲突案例分析及应对策略——以泰国川登喜大学
素攀孔子学院为例[D].广西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