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市区内流动摊贩的数量逐年增多,繁荣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外部负效应。以X市M区某高校周边的流动摊贩为例,对其治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其他大城市的治理经验,就校园周边摊贩治理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校园周边 流动摊贩 治理
一、校园周边流动摊贩特点与治理必要性
流动摊贩的经营特点
流动摊贩具有经营内容丰富多样以及经营时间固定集中两个特点。流动摊贩的经营内容全面多样,主要售卖快捷小吃、特价水果、时令蔬菜以及小饰品、盆栽花卉等。所售商品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满足其基本需求,且价格与商场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符合学生购买力较低的消费情况。此外,校区周边流动摊贩的经营时间大部分集中于上午11点—下午14点、傍晚17点—晚上22点,即学生上学、放学期间。流动摊贩在傍晚17点左右陆续摆摊,没有固定的经营地点,先到先得,且只要有学生前来购买,摊贩可以持续经营至深夜。
流动摊贩治理必要性
1.流动摊贩占道经营,堵塞道路交通。流动摊贩为了吸引更多消费群体,主要在学校门口、附近街道等人流量大的公共路段摆摊经营,占据了校园周边的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妨碍了校园周边交通的正常运行。此外,流动摊贩往往在车流、人流的高峰期摆摊经营,导致校园周边成为“拥挤区”。
2.流动摊贩逃避税收,扰乱市场秩序。流动摊贩没有办理相关营业执照,逃避税收及其他费用,对合法经营者以及每月需要缴纳摊位费用的固定摊贩而言,侵犯了其他合法经营者的公平竞争权,也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对校园周边的商业发展起消极作用。
3.流动摊贩自律性弱,销售伪劣商品。由于流动摊贩自身素质不高,部分流动摊贩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经营过程中存在缺斤短两,以次充好,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现象。此外,部分食品类摊贩未办理健康证、营业执照,也未经相关卫生部门检查,食品安全卫生得不到保障。倘若出现食品质量问题,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威胁,也会影响到学校和社会的稳定。
4.城管人员暴力执法,社会威信较低。虽然近年来流动摊贩和城管执法人员之间的冲突逐渐减少,但仍然存在部分城管执法人员言语攻击摊贩的行为。流动摊贩们大多素质不高,文化水平低下,有时不愿配合城管人员的工作。城管执法者只能对摊贩大声呵斥,进行言语威胁,并采取强势手段,如没收、扣留物品等。
5.监督机制尚不健全,治理主体单一匮乏。城管人员无法做到对流动摊贩每天巡查,也尚未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没有办理备案证明的摊贩在城管巡查后出来照常营业。此外,流动摊贩经营的商品种类多样,主要为食品类、瓜果蔬菜类、小商品类,经营行为涉及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多个部门。但目前流动摊贩的治理主要凭借城管人员,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没有切实参与到流动摊贩治理中,治理主体单一,综合管理能力缺失,治理效果不佳。
二、校园周边流动摊贩长期存在原因分析
1.校区周边闲散人员数量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化的农用机械基本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导致大量农民成为闲散劳动力涌入城市。该高校周边分布多个村庄,闲散人员数量较大。
2.失业贫困群体生存的需要。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劳动力生产转变为机器大生产,大量社会人员失业,就业空缺增大。因为流动经营成本较低,且所需要的技术含量不高,所以校区周边的大部分失业人员把流动摆摊当成谋生的渠道和手段,摆摊的收入成为其主要的经济来源。
3.流动摆摊可获得短期回报。
流动经营无需缴纳房租,不用向工商部门交税等,摆摊所需的成本较低,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而且短期收益快速,市场生存能力强。在学校周边地区流动摆摊,成本不高,所售商品受学生喜欢,获得的利益可观,能够满足摊贩的基本生活需要。
4.校区周边匹配设施不完善。该高校虽然不是位于城市边缘区,但学校周边的配套设施仍不全面,学生的生活需求无法通过固定商店的供应而满足,且流动摊贩经营的商品往往实用性较高,价格相对低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学生消费群体的需求,从而占据市场,也缓解了学生的消费压力。
三、校园周边流动摊贩治理对策研究
完善法律法规,引导规范经营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订针对流动摊贩治理的法律规章制度或地方性法规,具体限制流动摊贩的经营时间、地点和方式,以及违规经营所需面临的处罚。此外,明确相关部门人员在执法过程中的职能和责任。在法律层面上肯定流动摊贩的合法地位,保障执法人员的权威性,维护执法者和被执法者双方的利益不被侵犯,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据。
促进综合治理,推进自我管理
地方政府鼓励并支持流动摊贩建立摊贩组织,统计辖区内的流动摊贩数量,由社区引导,组建摊贩自治组织。组织内部选出负责人,充当城管部门和其他摊贩的桥梁,加强摊贩内部以及摊贩与城管之间的联系,提高流动摊贩自我管理能力,推动社会主体的多元参与。流动摊贩进行自我管理和监督的同时也可以向城管部门提供治理意见,城市管理者结合摊贩的意见调整治理策略。
健全监督机制,增强多元监管
涉及流动摊贩监管的多个部门要增强协调和互动,加强信息交流与沟通,监督流动摊贩依法营业,推动治理多元化发展。城管部门采取多种方式对流动摊贩进行巡查,依法取缔违规经营的摊贩;食品监管部门加大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不定期进行安全抽查,严格处理食品安全不达标的摊贩。摊贩自治组织建立考核退出制度,定期对流动摊贩的产品质量和环境卫生进行考核。对于考核不达标的摊贩,督促其限期整改,若仍不达标,该流动摊贩需退出自治组织。
增进长期治理,实施跟踪管理
对于校园周边流动摊贩的治理,主要还是由城管部门负责,因为学校保卫处没有相关的执法权,只能以劝导为主。对于流动摊贩的治理,相关职能部门、社区、市民及摊贩组织多方协调,加强沟通,建立和完善流动摊贩长期管理和治理的模式,形成一系列完整的方法措施。政府或社区安排人员了解流动摊贩的家庭成员信息、家庭收入情况,对其建立档案,掌握家庭基本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跟踪化管理,以规范流动摊贩的经营行为。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能力
大多数流动摊贩因自身受教育水平不高,生活技能低下,所以可从事的就业渠道有限。政府可以对流动摊贩进行职业培训,除社区开展的服务性行业培训,还可以根据当地企业的需求,举办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会,增强流动摊贩的职业竞争能力,提高其自身素质和就业本领。
参考文献
[1]杜培培,李惠芬.城市社区非正规经济空间生产的互构性分析——基于 N 市J社区违建商铺、流动摊贩的实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7,24(06):74-80.
[2]崔占峰,王剑锋.城市治理中的“软法”逻辑:摊贩的利益组织化与协商治理[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1(06):98-104.
[3]李尚.流动商贩存在的合理性及其管理问题和对策研究[J].商,2015,(2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