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疫情期间,我们足不出户,将课堂搬至空中,跨越时间、空间、地域等限制,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空中相约。空中课堂远不同于教室授课,如何更好地完成切换与无缝对接,成为当下教学研究要务。本文拟从课堂组织和课下巩固两方面来总结,共“疫”新思维。
【关键词】课堂刺激;布鲁姆教育目标;短时区域教学;学习型社群
空中课堂不同于普通教室授课,最直接的体现便是教师和学生无法近距离接触,教师无法透过学生表情来捕捉教学信息,教学沟通及时性不足。课堂的有效性就在于师生互动的及时性和教学的针对性。为更好地进行空中课堂授课,教师必须在“有效性和及时性”上苦下文章。接下来,我将从课堂刺激和七段法则入手,总结有效课堂实施的具体方法。
一、聚焦有效课堂 转换课堂组织思维
1.感官刺激向思维刺激转换
传统课堂中,老师的一言一行、PPT的精美制作、教室的文化装饰等,都会给学生带来较强的感官刺激,牢牢吸引着他们的眼球,让学生不得不盯着教师看,迫使注意力的集中。但随着传统课堂向空中课堂的转化,学生无法直接触碰老师、教室和学习氛围无法直接刺激到他。那如何才能在此种教学方式下依旧保持学生注意力呢?感官的刺激的确能尽最大程度吸引学生的眼球,但事实上,能够长久帮助学生提高专注力的却是另外一种刺激,一种在传统课堂中被感官刺激所比下去的思维刺激。
思维的刺激源于提问的设置,恰当的提问可以最大限度刺激大脑兴奋区,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弱化感官刺激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将注意力集中在思考本身。那提问到底该如何设置呢?我想老师们对于此类ICQ,CCQ,ELICITING等概念已经非常熟悉了,但课堂使用大量CCQ,但似乎效果一般呢。
我们不妨采用下列指标再重新审视自己:(以现在进行时动词ing变形规则提问为例)
课堂是所有同学的课堂,将课堂用提问方式还给学生,分层分级分类设置问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且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有所挑战。这样的思维刺激,可以帮助他更专注于课堂,认为课堂是为自己而设,爬坡式的提问也帮助他找到了课堂自信与课堂收获。
2.板块教学向短时区域教学转化
“板块教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持教学整体性,适用于教室内授课。但直播课是否同样适用呢?这里,老师们要打个小小的问号。直播课到底适不适用,还得从直播课的特点来分析。我校直播课利用无限宝平台,每节课30分钟,直播间内共49位同学,可同时开启六路麦克风和九路摄像头。如若使用“271”法则,那学生占主导权的自主学习要占近21分钟,在无老师直接接触的监管下,这20分钟效率难有保证。
研究表明学生注意力亢奋大约为7分钟,抓住这七分钟也就抓住了关键。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我将传统授课切分成每七分钟的短时教学,每7分钟会有一个即时测或课堂注意力小游戏。具体安排如下:
课前2分钟;课前测;了解本课学生知识储备,便于课堂中有的放矢;通过网络特有大数据功能,能迅速知晓教学侧重点。
第一个七分钟;知识引入与铺垫;做好铺垫,第一个及时测设为一二梯度提问;注意力及时测为复述答案。
第二个七分钟;规律总结与发现;发掘学生主观能动力,进行规律自我探索与总结;设置梯度三提问;注意力即时测为总结规律。
第三个七分钟;举一反三应用操练;提升知识点应用能力;设置梯度四五提问;注意力及实测为判断正误。
第四个七分钟;思维导图整理与提升;进行课堂思维训练;设置梯度六提问。
课程结束;课后测;对比前测后测大数据,得到课堂教学实际效果,从而及时跟进调整
板块教学向短时区域教学转化以后,发现课堂节奏更加紧凑,打消了之前怕课堂零散的顾虑。其实设置好衔接与过渡,在利用七分钟亢奋点的同时也能更好开展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前测与课后测,网络大数据的统计优势是传统课堂不能比拟的。利用大数据能更好地跟踪知识点掌握情况,这比传统课堂中的人工对答案和举手统计要快速、准确很多。
但此类教学方式也有弊端,那便是课堂容量比较大,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而言,可能最后一个环节显得颇为吃力。就此弊端,我采用了线下并轨的双路模式,即采用学习型社群模式,将这部分同学拉建在一起,每天课后对当天重难点进行二次梳理,确保掌握基础,在下文具体展开。
二、建设学习型社群 双线并轨来保障
线上教学可以利用网络大数据优势平衡部分实体教学缺失,转换思维后仍然能收获同等效果。但不少老师在实践中都发现,线下辅导才是最能实现同等效益的。课后不落实,学习等于零。
最终在多方对比下,采用了“学习型社群”的方法,即采用我们耳熟能详的微信社交软件,将这部分同学拉建在一起,每日分享学习体验。用彼此感染另外一批人。
初次尝试时,还只有两位同学主动上交作业。根据羊群效应,我们可能明显得知不少人具有从众心理,如果能把头抓住了,那其他还处于观望的同学会慢慢加入这个“羊群”的。因此,用正面管教来大力表扬表现较好的同学。惊喜的发现,在这样学习氛围的带动下,其他同学慢慢地也变得主动交作业。每次课后,总是能在这个群内陆陆续续收到同学们的作业。“学习型社群”的建立是顺应居家学习特点的,孩子们独自在家,没有学习氛围也就逐渐懒散起来。当有一个人、甚至一群人,不断有意无意去制造学习氛围时,他便能慢慢回归更好学习状态。这样的互助型学习社群更好地满足了这一点,同学间交流更多、互助更多;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更有及时性。用这样双线并轨的方式很好地保障了课堂授课效果,进一步实现了知识的巩固。
综合上述,我们可以发现疫情期间是教学思考的很好催化剂,它让我们抛弃之前已有的舒适区,开始探寻教学新模式。这样的探索是疫情防控的必须,更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须,未来的学校与学习必定会面临更多挑战。这次疫情给了我们思考的契机,让我们学会共“疫”新思维。只有思维上转变,行为上才能有所改变,只有教学行为的改变与完善,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
参考文献:
[1]李翔.个性化网络教学系统的实现?[J].云南农业大学校报,2017,(09)?
[2]孟宪涛.VB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实现[D].陕西师范大学,2018,(3)?
[3]李灵雨.浅谈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03):112-132.?
[4]Carl?Weathers,Bomains?and?Detemirnnts?of?University?Student's?Self-Perceival?Computer?Computer.Computer&Education,Volume?43,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