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剖析创新创业内涵,深刻领会现阶段我国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必要性。强调大学生这一受高等教育群体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重要性。结合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前景,分析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势所在,就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进行探讨并给出重要举措。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刻内涵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以下简称“双创”)这个词如今大家已经耳熟能详,而它的起源还要追溯到2014年的夏季,在”达沃斯论坛上”,由国家总理李克强首次提出。而这个词正切合了会议的主题,那就是“推动创新,创造价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就业情况则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关键。近年来就业问题依旧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道难题,由于中国人口基数比较大,高速发展的科技使人们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随之而来的是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这就使就业问题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该问题的解决变得任务繁重。如果能有效激励全民创新意识,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能为经济、生产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大众创业”,利用国家创业政策,让创业者利用国家提供的创业资源,使其投身到自身擅长的领域,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万众创新”是要使创新意识全民化,中国有13亿人口,悠悠五千年文化传承,蕴含着无穷的创造力,通过政策激励,政府扶持,使万众创新成为可能。就业问题的解决不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会直接关系到国人的生活水平,而生活质量的好坏既涉及经济问题,又涉及政治问题,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创业可以解决就业问题,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可以拓展新的行业边界,发挥创业者聪明才智,结合自身优势,使用新思想,新技术,开发新领域,发挥专长,提升就业质量,确保国家稳定、人民幸福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
二、“双创”融入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的“众”字充分体现了全民普及化的概念。而我国的高等教育也正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就2019教育部公布数据显示,我国2015年毕业生人数749万,2016年毕业生人数765万,2017年795万,2018年820万,2019年达834万,2020届毕业生预计将达到870万。逐年增加的高校毕业生都是新增面临就业选择的人群。但较之其他有就业需求的人,该人群受教育程度高,拥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自身素质也不断提升。当市场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时,必然将这部分人群也推向创业的领域,而他们所具备的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是其他群体不能比拟的财富,在创业过程中会发挥巨大的作用和优势。
创新从教育开始,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既得利益者,该群体思维比较活跃,能快速接收新鲜事物,能综合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具有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高等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生的优势和特点,有效利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少年强则国家强, 加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可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国家的强盛本就依赖于大学的强盛,大学的发展要同国家的发展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相连,我国已经进入实施创新发展策略阶段,而创新中的科技创新对综合国力起到决定性的因素,科技创新的主体必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是大学生必须要承担的社会责任。
三、计算机专业学生具有的创新创业优势
自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至1994年中国互联网正式接入国际网络,2008年中国网民首次超过美国。短短的几十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和普及,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计算机的发展。随之而来“互联网+”概念的提出,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推动各行业和经济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这一切的底层支持都离不开计算机这一学科,也使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双创”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计算机专业因其学科特点,涉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编程语言应用、网络、数据库、软件项目管理等学科,使学生具有开发某一项目所需的各个环节,为创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校接受教育期间,由于专业课程的性质,逻辑思维的训练得到提升,又因为计算机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使学生具有很强的接收新事物的能力,从而在思想上具有创新优势。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是与创新创业相关度最高的群体。
四、提升“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举措
1.将创新创业环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中
培养方案是突出专业特色,明确培养方向,遵循毕业要求,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性文案。将创新创业类课程以通识类课程的形式编入培养方案,发挥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实验环节中逐步减少或取消验证性实验,在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增设创新类实验。在大型的实践环节中增设创新创业类社会实践,利用校企合作平台,让企业参与到实践环节,以集中训练的方式让学生在校企合作基地完成实践活动。自由发挥想象空间,提出创新思维、构建创业产品、除学会产品的分析设计外,更加注重产品的痛点分析、竞品分析等符合商业模式的训练。
2.依托创新创业类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如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计划, “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赛事,在参赛过程中由学生完成组建团队,任务分工、实现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共同完成市场调研、产品构思、设计研发、竞品分析、营销手段制定、财务分析、公司管理等工作。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弥补学科差异造成的不足,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企业中的一员,真正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团队合作精神。为日后走向社会就业及创业提供了有效的锻炼机会。
3.增设创新创业学分置换激励政策
为激发学生对创新创业类比赛的参赛热情,同时对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进行鼓励,学校制定创新创业学分置换政策。制定合理有效的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办法,学分置换需要严谨的审核过程,有学校、学院二级领导机制构成,针对赛事种类、级别、参与人数等情况制定学分置换标准。针对赛事内容的不同对应不同学科学分的置换或追加。可以将置换类型分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类、创新创业竞赛类、综合素质提升类等方面,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分置换经过申报、初审、核定、确认等环节,根据所获学分类型完成对应课程的学分置换或追加。学分置换的激励政策可以大大提升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升专业技能、提高自信心,并能让学生权衡好各类参赛活动和教学活动的关系。
五.总结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规律,鼓励学生创业符合国家就业环境需求,大学生这一高素质群体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肩负起创新创业的新时代使命。针对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学科特点和创新创业优势,合理调整培养方案,逐步加大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利用有效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在互联网全面普及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创业模式给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就业平台。
参考文献:
1.张燕,产学研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7-8-10
2.何李方,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思考,中国高校科技,2018-7-10
3.周琦,张莉莉,导师制背景下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职业技术,2020-5-1
作者简介:谷赫,1976年3月,女,汉,吉林省长春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课题情况:吉林省教育科学 “十三五"规划2018年 度 立项课题:“双创”背景下计算机专业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H18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