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发现的一些案例,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利用通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民间儿歌故事等,借用幼儿园一日活动和家园互动的方式,在无形中慢慢纠正孩子的一些自私行为,从而让孩子建立起懂得谦让和分享的好行为。
关键词:懂得谦让和分享、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培养、家园合作
谦让和懂得分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类良性的、为文化所推崇的一种亲社会行为。在《指南》中社会领域提到: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
具有谦让品质和懂得分享的人能获得好的人缘,受到他人的欢迎和接纳,也能获得更多交往的机会,更能获得他人给予的谦让和支持,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亲切和快乐。
然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爱,却很少想到关爱别人,谦让别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常常会为食品、玩具或图书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甚至动手打人。他们习惯了一件东西是自己的就是自己的,不能让给别人,或者样样东西都有占先的习惯……
案例一:
我的,不给你
吃完午饭,我让先吃完的小朋友自己到教室外面去玩穿线板。今天安安小朋友是后面一点吃完的。等他出去时,穿线板都被其他小朋友拿完了。于是安安就拿了轩轩放在椅子上的穿线板。这时轩轩就开始要抢回自己的穿线板。“这是我的,不是你的。”“你那么多,给我一个嘛。”“不行,我不给你。”只见两个人在那争吵得很厉害,轩轩要抢回穿线板,安安却死活不松手,于是轩轩动手打了安安。安安哭了起来。见我走过去,安安哭的更大声了,直到我走到轩轩面前轩轩也没有一丝放弃的想法。
反思:我们不难发现在幼儿之间,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就算他有很多玩具,也不愿意让一点给其他小朋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是因为现在独生子女从小受到溺爱,事事以我为中心。自私霸道,在与人交往时,不懂得谦让和分享。
案例二:
我先拿到
开学时让小朋友们带图书交到班上来。有个小朋友就带来了《黑猫警长》。这个是小朋友们平时很喜欢的动画片,所以在自己拿书看时小朋友就会去抢这本书。先拿到的不给后来的小朋友看。大家都想看这本书,最后导致这本书在争抢的过程中,被撕坏了。
反思:如何让先看书的幼儿将书让给后来的幼儿看,或者两人一起分享翻看这本书。让幼儿之间尽量少发生纠纷。这值得我们思考。
通过我们学校自行调查统计得知:有超过85%的幼儿出现过与他人争抢玩具的情况,有超过73%的幼儿不懂得与他人分享,然而仅有35%的幼儿愿意主动谦让,而针对孩子在发生争执的情况时,家长大部分选择的是口头教育,说说孩子,并没有在意认真培养孩子的谦让品格。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之下,孩子们并没有获得过更多的关于谦让和分享的熏陶和教育,分享意识非常薄弱。
再加上现如今家庭对孩子的过于溺爱,很多孩子根本没有分享的意识,从而导致孩子争强好胜,蛮横霸道。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特别设计了利用孩子们最喜爱的儿童文学作品,通过孩子们最熟悉的儿歌,故事,游戏等形式,让他们在作品的熏陶之下,懂得什么是谦让和分享,从而学会分享,进而拥有一个好的人生品格。
根据对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的分析和研究,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进行分享品质的培养是最好的时机。因为中班孩子已经顺利度过了分离焦虑,入园适应阶段。并且在中班阶段,幼儿的分享意识慢慢的建立起来。他们能通过作品的展开产生喜悦、担忧等相应反应,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情感。能看懂简单的图画故事,喜欢把听过的故事或看过的图书讲给别人听。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大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也渐渐地发现了一系列关于类似这样的问题,原来,孩子们受到某些故事影响会那么深。所以,我和另一位中班老师就想到这样一个“将计就计”的方法,最后提出了利用孩子们喜欢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来培养孩子懂得分享的研究。
让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以及幼儿的认知能力。并且儿童文学作品题材丰富,内容新颖,画面感强,孩子们容易理解。有些优秀的绘本颜色鲜艳容易吸引孩子的眼球。儿童文学作品是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可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建立在幼儿兴趣基础上的活动是尊重幼儿的表现。
我们把利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培养幼儿谦让和懂得品格的研究融入集中教育活动之中,设计了多种教育活动,以故事、儿歌、绘本等多种形式让幼儿从欣赏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对谦让产生一定的认知和感受。
例如:开设“小喇叭故事会”,每周进行两次以上在晨间谈话或者餐后活动时,让幼儿倾听各种有关谦让的儿童文学作品,让幼儿感受到作品中分享的意义。
另外,我从让幼儿体验谦让的情感入手。依据研究的要求和目标选择分享相关的故事诗歌等儿童文学作品。例如故事“大象的朋友”,“小熊请客”,“天蓝色的种子”,“小羊过河”,“小泥人”,“小熊让路”,“送你一把伞”,“热心的小鸭子”,“对不起,没关系”等。同时结合日常生活,将作品中的事情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起来,启发幼儿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办?例如:讲述故事“小羊过河”后,老师提问,为什么大家最后都喜欢小熊了,然后结合我班特点又问,我们班的换洗间地方比较小,并且只有五个水龙头,可我们班有四十多名小朋友,大家洗手时应该怎样做,是争抢,是谦让,是分享,大家都选择了谦让和分享。后来洗手走路大家都学会了谦让和分享,做其他事时争抢的现象,也减少了许多。
以前孩子们每当进入区域活动玩儿的时候,总是有人喊,老师,他抢了我的书了,虽然说了很多次,说了小朋友要谦让和分享,但发现没有什么效果,中班的孩子同伴关系还是最初级的结伴对象还不稳定,幼儿在一起玩的时间不长,就常常吵起架来,但是又喜欢和同伴一起玩,而在教师有组织有目的的让幼儿学习欣赏有关分享的儿童文学作品后,以前争抢的现象明显的减少了。孩子们懂得团结友爱关心他人,不争夺玩具,还把喜爱的玩具让给别人,大家一起玩,通过分享让别人快乐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快乐。
通过利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途径,孩子们建立了谦让和分享的意识,孩子们与同伴相处时,争抢物品的纠纷明显变少了。孩子们在发生争执时愿意谦让。愿意与他人分享。孩子们之间的友谊更坚固了。在与家人相处时会谦让,知道要与家人分享。通过个案分析中家长的反馈信息,老师了解到了孩子们的进步和变化。此外孩子们还喜欢上了阅读,喜欢讲故事。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班级中大部分孩子都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语言组织合理,有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