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

发表时间:2020/6/28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月第6期   作者:李龙龙 宿伟丽
[导读] 随着新一轮中考、高考招生考试改革的快速推进,
        随着新一轮中考、高考招生考试改革的快速推进,中学地理教学也面临着改革的重大挑战。如何打通中学地理教育的“任督二脉”,及时、有效、精准弥合初、高中地理教学之间的脱节现象,实现初中、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一、“师”与“生”的主动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坚实基础
        1.地理教师是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主导者。所谓主导者就是引导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的人。然而,由于初、高中地理教学的分离,使得初中和高中教师之间的沟通少,主要是初、高中教师间的地理教学容易出现断层。在教学中,初中地理教师要多运用地理对生活的一个个经典诠释,把更多对地理有兴趣且有培养潜力的学生引入到地理学科的殿堂中,并主动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制订长期规划;而高中教师要强化有效衔接意识,深入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积极开展学生初高中地理衔接期教学,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重视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注重学生地理学习方法的指导及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适合学生的地理学习活动。
        2.中学生在初高中地理教学的有效衔接过程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是使中学生成为一个主动实践者的关键因素。兴趣是开启学生智慧的希望之光,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源泉。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习得大量地理知识不如多保留一点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衔接期的高中生,适量的地理知识则是兴趣的源泉和基础,否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之花”很难怒放。
        二、“地”与“理”的无缝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必要条件
        “地理”这个词,前一个字代表初中的感性地理知识,后一个字代表高中的理性地理知识。
        1.初中的“地”和高中的“理”是中学地理知识习得的两个重要阶段,各有特点及侧重点。初中地理是了解全世界或一个地区的山川、气候等自然环境及物产、交通、居民点等社会经济因素的总体情况,初中地理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地”即对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现象和地理分布等感性知识的认知,学生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成因问题,在能力要求上侧重记忆和观察。

高中地理是研究人类生活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其更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对“理”即对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和地理规律等更加理性知识的学习、运用。
        2.初中对“地”的认知和高中对“理”的学习是一个完整的无缝衔接的中学地理习得过程。在初中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在适当的情景下,辅以理性认识的思路引导,有利于加深初中生对感性地理知识的全面把握和深入思考,为高中地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中时,在更多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中,适当的、适时的初中地理感性知识复习和铺垫,必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为高中地理理性思维之花的绽放培育肥沃土壤,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打开智慧的大门。
        三、“知”与“能”的全面衔接是初高中地理教学有效衔接的主要目的
        每年总有部分学生走出了高考文综考场后对照标准答案时,才恍然大悟,自己虽然将解题的基本知识烂熟于心,但错误却依然很多。其实在学生中普遍存在“地理书有趣,地理课好听,地理题难做”的现象。
        1.学生“知”与“能”的脱节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知多能低”问题更是突出和棘手。“知”这个字在这里主要指中学生的地理知识,一般指中学生在课堂及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经验的总和,一般包括自然地理知识和人文地理知识两类;而“能”这个字本文是指中学生的地理能力即中学生能胜任地理学习或地理考试的主观条件,中学生的地理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论证与探究问题的能力。
        2.学生“知”与“能”的全面衔接必须有一定的时间和实践的保障。所谓时间保障,就是指在地理“知”与“能”衔接教学中,地理教师要有耐心、循序善诱之心,学生要有恒心、只争朝夕的进取之心,师生同心,帮助中学生及时、有效地实现地理知识由量的累积到“能”的迸发。实践保障就是要为中学生地理“知”和“能”衔接教学创造情境、提供条件,初中生通过联系实际、亲历体验、激发兴趣形成主动学习态度;高中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实践活动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最终形成符合个性的特色,促进全面学生可持续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