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韩愈曾在《师说》中说:“师者,传到授业解惑也。”即:老师,是用来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其实我个人认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传授知识、解答疑惑外,还应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规律,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学习兴趣,这样往往会使学习化难为易,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语文教学方法有哪些呢?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抓规律;找方法;巧学语文
一、归纳总结法
所谓归纳总结法就是把我们学过的语文知识加以归纳、分类,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这种方法应用很广,许多语文知识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修辞手法中的比喻与拟人容易混淆,但只要归纳出比喻是把“把什么比作什么”,例:“孩子的脸像一个红彤彤大石榴”句中把“脸”比作“石榴”符合把“什么比作什么”的规律,就是比喻句。而拟人是“把物拟作人具有了人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例:“院门外的那棵树像一个守门人,细心看守着院子里的一草一木。”这个句子就是一个拟人句,因为具有了人的动作“看守”。又如在补充语法知识时,很多同学分不清楚定语、状语、补语在句子中的具体位置,这时通过归纳就可以形成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定语放在主语或宾语前。例(美丽)的女孩端来(一盘)葡萄。句中“美丽”、“一盘”就是定语分别放在主语和宾语前。状语一般情况下则放在主谓之间。例:“我〔慢慢〕地吃下药。”,“慢慢”就是状语,放在主语“我”和谓语“吃下”之间。补语则放在谓语后,修饰、限制谓语。如:“妈妈高兴得〈要命〉。”“要命”就是补语。再如划分句子主干,许多同学也是张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老师只要告诉他们两个口诀即:“谁干什么?”,“什么怎么样?”问题就变得容易多了,如“美丽的小鸟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中“谁”就是“小鸟”,”干”就是“翱翔”,最后主干就是“小鸟翱翔”。以上就是通过归纳总结法,让语文知识更容易掌握。
二、举一反三法
这种方法,就是通过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几个或多个与之相同的知识点。我们在学习文言文是用得较多。如文言文中表时间短的词有“未几”、“俄而”、“既而”,如:蒲松龄的《狼》一文中,“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中“而”表转折,就要让学生联想到已经学过的文言文中与之相同的用法有《论语十二章》中的“人不知而不愠”,《马说》中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又如看到《卖油翁》中的“徐以杓酌油沥之”中的“以”字,就要让学生联想到《狼》一课中“以骨投之”,“以刀劈狼首”用法,它们用法一样都是“用”的意思。就要想到通过联想法让学生可以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加深印象,便于记忆。
三、拓展法
拓展法,是通过一个知识点,拓展出多个与之有关联知识点。如让学生由记叙的表达方式拓展出议论、抒情、说明、描写的其它几种表达方式。又由描写拓展出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又由环境描写拓展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又由人物描写拓展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又如“而”的用法由其中一个用法“并列”(黑质而白章。)拓展出“顺接”(马无故亡而入胡。
),“转折”(前狼止而后狼又至。),“假设”(人而无信),“修饰”(暮而大亡其财)等用法。
四、比较法
通过对比,揭示彼此的不同,从而达到轻松掌握知识点的目的。如很多同学对含有“像”“好像”的句子无法判断它是不是比喻句,通过比较法,就可以摆脱困扰。因为含有“像”“好像”的句子有三种用法:1、比喻句。当句子符合“把什么比作什么”就是比喻句,如:那朵花像小姑娘圆圆的脸蛋。把“花”比作“脸蛋”就是比喻句。2、表比较。如:“我长得像我爸”就把“我”和“爸爸”外貌作了一个比较。3、表猜测。如:“今天,张老师没来,好像生病了。”这个句子就是对张老师没来的情况作一个猜测、估计。把通过比较便可以知道它是不是比喻句了。
五、中西合璧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东西方语言结合起来讲解,可以大大增加了语文知识的趣味性。如:在讲词性中的能愿动词时,就可以把能愿动词中的“能”、“需要”、“可以”、“必须”和英语中的情态动词“can”、“need”、“may”、“must”,对应着讲。在讲人称代词时把你我他(她)和you、I、he(she),我们、你们、他们和we、you、they对应着讲。在将疑问代词时把谁、哪里、什么和who、where、what对应着讲。再讲指示代词时把这、那、这些、那些和this、that、these、those对应着讲,枯燥的语法知识就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六、温故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由此可见,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对于语文学习是很重要的。如何复习呢?我认为最重要的要做到“每天两过”。第一要“过脑”,即每天把自己当天所学语文知识理出一条线索,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第二要“过手”,把每天学习的语文知识在草稿纸上写一写,边写边记,进一步加深印象。
七、积累法
荀子在他的《劝学》中说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用自然现象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那语文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好语文,积累很重要。怎样积累?首先要在课堂上认真记笔记,把老师讲的知识点记下来,一天天坚持下来,就会积少成多。其次定期整理笔记。把笔记中相同的知识点找出来,加以完善。如:文言文中“为”
的意思。初一积累的有“可以为师矣”“凭借”; “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 众服为确论”“是”;初二积累的有“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为坻为屿,为堪为岩”“成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雕刻(动词)”这些不同意思一天天积累起来“为”的意思就完善了。
当然,学习语文的方法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相信只要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让他们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学生就一定能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学习语文的水平和能力就一定能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