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丹江口市石漠化土地现成因及防治策略

发表时间:2020/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张发富 张庆秀
[导读] 摘要:根据调查,总结分析石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针对实际提出了治理意见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丹江口市石漠化防治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丹江口市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湖北丹江口  442700
        摘要:根据调查,总结分析石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针对实际提出了治理意见及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为丹江口市石漠化防治治理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分析;危害;防治对策。
        1、自然经济情况
        丹江口市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有“中国水都”之称,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是世界文化遗产、道教圣地武当山所在地。土地总面积281526.33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11439.31公顷,非林业用地70087.02公顷。辖20个镇(办、处、区),总人口46.3万。  2017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25.14亿元,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20.89亿元,工业总产值346.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9亿元。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079.18万美元。全年接待游客1491万人次。
        2、石漠化、潜在石漠化现状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全市土地根据基岩裸露地面程度或土壤石砾含量和地类及植被分为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和非石漠化土地。
        3、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土地现状
        据调查数据统计,我市岩溶区总面积131989.79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6.88%。其中石漠化土地44956.98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34.1%,潜在石漠化土地46979.21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35.6%,非石漠化土地40053.6公顷,占岩溶地区总面积的30.3%。石漠化土地中:轻度石漠化土地121997.18公顷,中度石漠化土地17614.66公顷,重度石漠化土地4953.45公顷,极重度石漠化土地391.69公顷。
        4、石漠化成因分析
        据调查访问:丹江口市石漠化原因有客观方面的自然原因,有人为原因,主要原因应是人为原因。石漠化土地是由水土流失土壤侵蚀后造成的,因此,一切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都是造成石漠化的原因。我市形成水土流失也就是形成石漠化的原因有:
        4.1自然植被遭到破坏:
        典型的自然植被是一个多层次的自然整体,应当是上有高大的乔木层,中有灌木层,林下有草木层,地面有苔鲜地衣层,它们占据空间覆盖地面,是一个调节水量,固结土壤的巨大生物群落,森林群落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当降雨量通过林冠层时,立即进行第一层水量的平衡和分配,相当部分的雨水被乔、灌木树冠、枝叶树干所截留,从而降低了降雨落地的速率,削弱了它的直接冲击力。当降雨落到林地后,又进行第二次水量的平衡和分配,由于地面有草本植被,苔鲜、地衣、枯枝落叶的覆盖,地下有强大的水平和垂直根系,使森林土壤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渗透性,据科学测算,森林植被能把50-80%的地表水转变为地下水。因此,大大减少了地表径流和土壤冲刷。因此,特大暴雨中,能起到抑制和削弱洪峰的作用,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但是森林植被一旦遭到破坏,情况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自然植被遭到破坏使水土流失,从而造成石漠化原因有:
        4.1.1过度采樵、采伐林木。五八年大炼钢铁,建石漠化区内的100万方以上、日上劳力1000-5000人费时1至2年的五座小(一)型水库和修建最多时日上劳力10万余人的丹江口水库时,为解决烧柴问题而大面积采伐了石漠化区内主要防护树种柏木,其它树种栎类、化香和一些高大灌木,加上部分人口稠密地方生活用薪、采樵,使石漠化区的植被遭到了破坏,从而形成了部分石漠化土地。
        4.1.2过度放牧。石漠化区的畜牧业生产中养牛、养羊没有制定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合理的载畜量,使部分地区植被年年采樵和放牧后没能很好恢复,使石漠化面积有所增加。
        4.1.3火烧。少数岩溶区由于人烟稀少或山深无人居住,没有护林人员,距缺柴地区路途远,人们认为是野山,野岭、是无主之山,有人为砍干柴、开路而故意烧山。
        4.1.4毁毁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风景林造经济林栽龙须、造耕地。有极少量石漠化土地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砍去防护能力较高的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风景林造防护效能较低的经济林及栽植能取得经济收入的龙须草。
        4.2立地条件差:
        丹江市干旱气候,年均降750-800mm,比南部山区少,呈现出十年九旱状况,降雨各年各月分布不均,石灰岩发育的土壤质地粘重块状结构,结构面多胶膜,一般土层较浅,有时呈不均质的石灰反应,PH值较所处地带性土壤高一级,明显不适宜,油茶、茶树、杉等植物生长,暴风雨多,土壤侵蚀严重,跑水跑肥,石灰岩地区地下水位低,恶劣的条件不适宜森林植物生长,原有植被遭到轻度破坏就难以恢复,造成石漠化。


        4.3夏季发生强度降雨:
        雨后迳流是引起水土流失最主要的客观原因。但降雨不一定都会产生迳流,只有降雨超过了土壤的渗透量,才会产生迳流。从近几年
        全县降雨量资料来看,年降雨量在700mm-1360.6mm之间,年平均降雨量为797.2左右,全年降雨量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的65%-71%,月平均降水量最大的是7、8两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33.5%,历史一天降水量最高达179.6mm以上,最大每小时降雨量达46.6mm,降水在夏季产生强大的暴雨形成地表迳流,直接剥蚀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土地产生。
        4.4土质疏松、地表坡度过大:岩溶区土壤质地松散,遇水易于流失。同时,大量的石灰岩,其岩性易溶于水。加之,地表切割剧烈,易造成网状沟蚀,特别是全县地表坡度过大,平均坡度为29.1度,其中10度以下,10度-15度,15度一25度,25-40度,40度以上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6.2%、11%、20.4%、43.1%和19.3%,这样当土壤在失去森林植被保护的情况下,降水时,雨滴直接打在地表上,使土粒成悬浮状分散,形成地表迳流剥蚀土壤,由高到低,逐渐集中,冲击地表的力量愈来愈大,从而导致水土流失的严重发生,形成石漠化。
        5、石漠化危害
        土地石漠化使土地生产潜力衰退。土地生产力下降,使岩溶区生态进一步恶化,使自然生态环境变的脆弱,雨来时各种防洪沟渠到处翻岸,冲毁公路、耕地,雨后到处立即缺水干早,严重影响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浪费宝贵的山场土地资源,影响石漠化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影响丹江口水库和石漠化区内五座100万方以上水库的水源涵养和水质保护。
        6、石漠化防治对策和建议
        6.1各级党政部门要把石漠化防治工作列入每年的工作日程,作为发展农林业生产、整治国土、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切实加强对石漠化防治工作的领导、研究、督办。
        6.2大力宣传石漠化造林重要性和意义,提高广大群众进行石漠化造林、防治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做到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在造林时做到科学规划适地适树,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用材林一齐上,乔、灌、草一齐抓,石漠化土地碱性强、土层薄、山场面积大,绝不能走树种单一的路子,要乔、灌、草一齐抓,防护林、薪炭林、用材林、经济林一齐上,停耕坡地要积极发展经济林,根据土壤情況,大造柑桔、油桐、鸟相、核桃、柿子、枣子、山杏、山楂等经济林。缓坡山地要有计划的发展川柏木刺槐、苦楝、榆树等用材林,土层薄粘性大的山地,可以大量发展刺槐、紫穗槐、马桑、牧荆等薪炭体。不能栽的地方可以先种草。
        6.3抓住机遇及时完成石漠化宜林地造林后,把低盖度、低高度灌木林补植、补造后及时列入生态效补偿金补助范围。立即把有林地、高盖度高质量灌木林、潜在石漠化林地列入生态效益补偿金补助范围,以此筹措护林经费,使用权属集体的由集体聘请护林员护林,使用权属个人的由村委会牵头把各户组织起来轮流护林,一个年度内按个各户面积确定各户护林日数。
        6.4加强采伐、采樵管理。乔木林采伐严格执行采伐限额制度、采伐证制度。胸径5厘米以下高大灌木林和矮小灌木林采伐,要立即执行办理采伐证制度,坚决杜绝无采伐证采伐无蓄积灌木林行为。
        6.5发展小水电鼓励农民用电,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沼气,使用节柴灶,烧没有它用的桔杆,减少烧薪柴数量。
        6.6合理处理林业与畜牧业争地问题。设计林草结合的造林模式,发展枝叶能做饲料的灌木林树种、进行研究,确定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的负载牛、羊数量,确定禁牧时间,林间实行轮牧制度并严格按载畜量、放牧期放牧。实行桔杆氨化养牛,有条件时实行圈养。
        6.7合理处理林业与采矿业争地问题。合理规划采矿用地,征收森林植被恢复费和矿产资源税,坚持谁开采谁治理,督促开采业主积极回复森林植被。
        6.8加强护林防火工作。防火期间要经常巡山,严禁野外用火、不经批准用火。
        6.9进行林种合理布局。山头地块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划定经营林种,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经批准的林种严禁擅自改换,以杜绝无证毁生态林、造经济林、种草、开垦耕地行为。严格制定执行林种更换审批制度,控制防护林、薪炭林、用材林改耕地耕作模式的经济林面积。
        6.10严格执行林业政策法规,完善管理制度,有石漠化治理任务的乡、镇、村,结合实际情况,以林业政策、法规为依据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乡规民约,并认真执行,严肃处理各种违反林业法律、法规、规章行为。
        6.11强化技术管理,严把治理质量关。实行科学规划设计,优化造林模式,依靠科技支撑,提高科技含量、采取合理治理措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6.12整合各种生态修复资金进行造林、防治石漠化,严格治理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和资金管理制度,保证治理资金按规划使用,发挥最大效应。
        参考文献
        [1] 张伟,从我县水士流失现状谈防护林体系建设。湖北林业科技,1991.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