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乡村进入全面推进新时期

发表时间:2020/6/29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7期   作者:敖琦 王浩光 褚超
[导读] 摘要:智慧乡村是以宽带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量子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地址定位、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支撑的全新社会形态。
        哈尔滨航天恒星数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00
        摘要:智慧乡村是以宽带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量子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地址定位、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支撑的全新社会形态。要化解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应当顺应智慧社会的时代要求,充分依托并深度应用现代科技,全面推进智慧治理,开创善治新时代。当务之急,要在重塑治理格局、构建参与平台、完善共治设施、建立通用标准、出台激励政策、推进数据融合等方面付诸行动。
        关键词:新时代;智慧社会;智慧治理;善治
        一、智慧乡村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
        智慧乡村是以宽带通信、移动互联网、物联网、量子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地址定位、虚拟现实等技术为支撑的全新社会形态。党的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基于我国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领先发展的态势,智慧社会将是新时代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双向作用:一方面是科学技术能对其他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其他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这类作用构成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条件。由此而言,“智慧社会”概念的提出,并非对人工智能等科技活动深刻影响社会的主观概念赋予,而是准确反映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赋能。智慧社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正是由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慧社会才具备形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智慧乡村建设具有广阔空间
        在乡村治理中,推广智慧治理新模式,以网络化、平台化、远程化等信息化方式,以“最多跑一次”理念构建“云上乡村”政务服务云平台,促进农村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开放服务,推动乡村治理的智慧化决策和精细管理;在地理信息大数据支持下,提高村庄和集镇规划、村庄设计和农房设计的水平;围绕建设乡村“大花园”,以治脏、治乱、治堵、治房、治水、治垃圾等为重点,形成全天候、多层次的智能多源感知体系,加强环境数据的智能化监测,不断提升重点风险防范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推广运用智能化农机、在线监测设备、遥感技术、病虫害远程诊断、农用航空、精准灌溉技术等新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在线监测、精准作业和数字化管理,通过线上“微信互动、网上订购”,线下物流配送,实现线上线下特色农产品的实时动态相结合,充分提升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在农村资源开发中,通过对山水林田湖、民风民俗和乡土文化等独特资源嫁接互联网,进行智慧化开发,让乡村资源插上“翅膀”,催生出美丽经济新业态,为农民增收致富注入全新的活力和动力。例如,以全域景区化为目标,依托农村的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特色村庄等资源,培育民宿经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健康养生等新产业新业态。通过建设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多媒体数据库,建立图像库、音频库、3D全景图、虚拟现实库等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实现乡村文化旅游的数字化全方位展示。借助“互联网+旅游”方式,促进导游、导览、导视、订票等旅游服务智慧化,提供全域全时全方位的旅游体验。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创造性地推广运用智慧社区、智慧金融、智慧应急、智慧医疗、智慧教育等新理念新技术新方式,将极大地打破农村地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稀缺和地理位置限制的瓶颈,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使得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例如,智慧医疗包括建设医疗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人口信息等医疗卫生数据库,以及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计划生育等应用系统,为乡村居民提供全领域、全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医疗健康服务。
        三、智慧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智慧乡村”建设是个全新的命题,涉及面广,系统性强,投入资金大,技术要求高,应该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建议重点抓好五个环节的工作:加强省级层面顶层设计。整合省级层面相关部门的力量,统筹协调“智慧乡村”建设关联行业的共同发展,推动跨部门跨地区数据共享利用,促进城市与乡村智慧建设的联动,强化各类应用领域的协同开发。考虑到各地农村的发展水平不同,差异性较大,要重视实行试点先行。鼓励各地立足自身条件,明确战略目标,制定建设方案,规划实施路线。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先易后难,确立一批不同类型的试点,发挥好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政企联手合作,建立健全利益分享机制,吸引电信运营商、电商企业、IT企业、金融机构等积极参与。积极探索实行项目化运作,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筹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充分调动社会资本的积极性。其中,对于智慧政务、智慧医疗、智慧社保、智慧信用、智慧安全、智慧环保等面向民生领域,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项目,要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对于电商平台、智慧农业、智慧安居、智慧物流、智慧旅游、智慧培训等可以市场化运作的项目,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探索PPP项目化运作,探索创新商业化运营模式。加强共性技术攻关。在全省层面,要将乡村数据资源融合到各类省级信息网建设之中,充分利用好已有信息平台的功能,实现共享共赢发展。针对农村地区的特点,聚焦共性的技术难题,组织多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的技术团队,加强协同攻关,解决科技难题,制订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标准。坚持需求引领、应用为先,鼓励“智慧城市”解决方案提供商积极参与“智慧乡村”公众服务平台开发。通过开发“智慧乡村”APP应用平台,集成政务办理、生活服务、社交娱乐等信息服务功能,村民只需实名登陆,即可随时随地用手机获取信息和办理业务。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着力提升乡镇光纤宽带渗透率和接入能力,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深度覆盖,大力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在农村地区同步实现商业化应用。加大对农村地区低收入家庭的宽带服务的资费优惠力度,让信息服务惠及每个家庭。加大知识技能培训力度。“智慧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的参与,为此需要重视加强农村地区党政干部、医生、教师以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各类人才的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加强信息化知识武装,培育有文化、会经营、善管理新型职业农民;推动“智慧乡村”服务手段进课堂、入农户、下田地。
        结束语:
        当然,智慧乡村建设全面推进还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智慧乡村建设缺乏整体规划设计、智慧城乡建设差距较大、地区间智慧乡村发展不平衡问题及人才、资金不足等。为全面推进智慧乡村建设,要加快推进整体设计和试点申建、鼓励地方自主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资本下乡、加强财政和金融支持,完善智慧乡村建设的政策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尚虎平,韩清颖.我国“无缝隙政府”建设的成就与未来———以无缝隙政府工具为标准的评估[J].中国行政管理,2014(9):75-80.
        [2]张丙宣,周涛.智慧能否带来治理———对新常态下智慧城市建设热的冷思考[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21-31.
        [3]杨冬梅.大数据时代政府智慧治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研究[J].理论探讨,2015(2):163-16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3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