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昆明 650228
摘要:建筑设计中的功能与形式问题是建筑的核心设计问题,两者的关系在整个建筑建设中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得到了巨大发展。人们对建筑功能与形式互相的关系的探讨从没停止过。时代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现代建筑功能越发复杂多变,建筑形式的也越发丰富多样。因此在建筑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功能与形式的关系。本文以昆明长水机场航站楼为例,分析其建筑设计在功能与形式方面的优缺利弊,并提出建筑设计中两者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功能;表现形式;关系;重要性
引 言
众所周知,建筑的出现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遮风避雨、抵御烈日和野兽的物质需求。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享受建筑所具有的基本实用功能的同时,又对建筑提出了新的审美需求。建筑作为艺术领域中最大也是最特殊的门类之一,如何恰当的处理其形式与功能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建筑设计中的核心设计问题。
1、建筑形式与功能关系的变迁
古典建筑美学始终注重形式美,建筑的形式表现在建筑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之古希腊对形式美的一味追求,古罗马已开始探求结构、功能和形式三者的和谐统一,形式美依然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
随着18世纪末工业革命的开展,城市扩大,人口突增,交通扩展,不同类型的建筑数量大增,建筑功能日益多样和复杂。19世纪中叶前后,铁、水泥、钢和钢筋混凝土等新型建材相继出现,改变了建筑的内外形势,沙利文提出“形式服从功能”观念。1919年,格罗皮乌斯创办了“包豪斯”建筑学校并任校长,提出“新建筑”的设计原则,开创了“功能主义”风格,以建筑各部分的使用要求作为设计的出发点,然后确定各部分的位置和建筑外形。20世纪50年代后,以包豪斯为中心的现代建筑运动之后又有多种建筑派别相继发展起来,路易斯·康将建筑学定义为“有主见的空间创造”,提出“形式引起功能”的观点,重新强调形式在建筑创作中的主要地位。70年代兴起的高技派则是突破传统形式美的局限,在构件的暴露、重复中挖掘美感,反映了技术上的美学观念。至此,建筑设计又多了一条不同以往的追求技术美学的分支。之后,建筑文化益发开放多元,后现代主义建筑、结构主义建筑等建筑流派先后兴起,科技的发展使得当代建筑对形式与功能的探究益发深入,并更多地赋予建筑以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考。
2、昆明长水机场航站楼分析
昆明新机场场址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街道长水村,在昆明市东北方向,距市中心直线距离约24.5公里。项目总投资230余亿元,为满足2020年旅客吞吐量3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5万吨、飞机起降30.3万架次的需求建设。定位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国家门户枢纽机场。
航站楼建筑由曾经参与过鸟巢、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设计与工程建设的英国工程顾问公司奥雅纳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是国内最大的单体航站楼。整个航站楼室内装修设计符合机场大流量交通建筑的特点,在吸取国内外机场建设经验的同时,着力表现云南昆明新机场的鲜明建筑特色。同时,在材料选择上也充分考虑,以适应时间紧、要求高的特定建设条件。本文将从建筑平面、立面、剖面三大基本方面分析项目设计中功能与形式之间具体问题的处理手法及得失利弊。
(1)、平面设计分析
航站楼建筑平面为近年典型的大型交通建筑平面形式,遵循交通流线组织功能要求,以旅客进出站交通需要为主,考虑停机位设置需要确定基本的平面形态。由于功能的复杂性,进出站人流车流以立体交通组织的形式,以不同竖向标高平面保证不同主要交通流线的独立性。航站楼位于两条平行跑道之间的航站区用地南端,主要由前端主楼、前端东西两侧指廊、中央指廊、远端东西Y型指廊组成。南北总长度为855.1米,东西宽1134.8米,航站楼建筑占地15.9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4.83万平方米,每层分为前中央区、中央指廊、后中央区、东指廊、西指廊、东Y指廊和西Y指廊7个区域。然而长水航站楼为了满足停机位的要求,采用了类似“大”字形的平面,延伸停机位通廊四条,相对有限,造成了各自所需水平距离过大,人行流线过长的问题。
(2)、立面设计分析
航站楼建筑立面设计参照了云南传统民族建筑,提取大屋顶形式的建筑符号,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采用翘曲双坡屋顶的建筑设计风格,整个候机楼的外型就像一只展翅飞行的燕子。候机楼采用框架结构和大量玻璃幕墙,显得十分通透。“人”字形屋顶有玻璃瓦,采光性较好。色彩采用金色屋面与透明玻璃幕墙结合,立面形象简洁现代。
(3)、剖面设计分析
航站楼建筑最高点为南侧屋脊顶点,相对标高72.91米。航站楼共有七层,为地上三层(局部四层)、地下三层。内部空间最高处为入口迎宾大厅,室内层高达50米,候机厅内层高10米—20米不等,大厅空间高大,氛围统一。但过于高大的空间也为建筑节能、采暖带来了问题。
(4)、其它特点
航站楼内部的代表性特征为航站楼中央大厅里的7条形似彩带的钢箱梁,它支撑着航站楼的屋面系统。这七条彩带状的钢箱梁连同188根锥形钢管柱、738根幕墙柱及12根T型柱组成了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主体钢结构工程,用钢量约2.9万吨。7根彩带寓意象征“七彩云南”。弯扭箱形钢彩带不仅是航站楼重要的装饰构件,而且是屋面网架的结构。达到了建筑造型与结构功能较好的统一。
3、与其它同类航站楼的比较
昆明长水机场航站楼从建筑规模、平面造型、立面风格、室内氛围、交通组织等方面与首都机场T3航站楼十分类似。两个项目同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但在一些细节方面也存在差异。
与成都双流机场航站楼相比,两个项目地域相近,规模类似,但成都双流机场航站楼采用了结合原有航站楼改扩建的方式,工程设计采用指廊集中式布局,结构形式为现浇有粘结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对来说,成都双流机场航站楼更加注重实际结构、功能的体现,更大程度体现了形式与功能的良好统一。
长水机场延续了北京T3的一系列做法。两者定位类似、规模相近(单体建筑规模,T3实际分了C/D/E三区)。
作为当年先后建成的标志性建筑,两者均采用了航站楼纵置布局的形式,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进入航站楼前形象展示面完全呈现,充分体现了门户形象,缺点也很明显:进入航站楼后到登机口的距离过远,这种布局和上海浦东机场恰恰形成了鲜明对比。
机场航站楼的布局实际上受限于跑道的布置,特别是双跑道间距,而实际距离更远的T3相对少有抱怨距离问题,更有可能是因为它实际分了三个单体,并有轻轨相连,无形中消减了建筑内部的个人的单一室内步行感受,而长水则过于集中,全凭双脚,故而抱怨颇多。
如今新建的北京大兴机场和成都天府机场两个巨无霸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都采用了中心辐射的形式,目的正是为了减少楼内的步行距离。
北京T3入口大厅呈弧线分布,相对也有利于减少办票至安检口的距离,长水则不然,为了突显云南地方民族特色,前端主楼大厅中央挑高以形成大屋面的造型并从前端东西两侧指廊外突,这种处理将T3的“人”字布局转变为“个”字,再次加大了平面交通距离。
两者的设计重点还是集中在标志大气,所以从幕墙构造、天花造型、流线组织等方面极其相似(同),有意无意的集中布置了交通流线,空间层高高挑、细部尺度巨大,除去节能经济等不利因素之外,无形中也加剧了个人心理上与巨大空间的反差。当年严重的延误,群情激愤,和巨大的建筑空间中容纳了大量的旅客多少有些干系。
宏伟而稳妥的长水机场竣工后对于省内其它航站楼的建设照样起到了指导作用,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紧接而来的版纳机场的新建。相似的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几乎是照搬了长水的方案,可惜限于投资和设计施工水平的差异,最终呈现效果大相径庭。和原有极具特色的老航站楼并肩而立,差异巨大,相形见绌。反倒是北京院的屋顶群落方案不失想法,可惜在长水的阴影下已无实现可能。
不久前,媒体公布了长水T2航站楼的设计方案,限于前期规划布局,T2不过是延续北京T3模式而进行的完善当初规划的后续建设。
然而,虽然北京院换成了华东院,建筑设计上金色换成了白色,飘带换成了树柱,指廊换成了分叉,但依然有更长的流线,更高的大厅,更大气的空间。航站楼主体前部依然串联布置了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延续了空港的大气,路漫漫其修远兮……
结 语
建筑的设计,大致经历了一个从古代追求精雕细琢的形式美,到工业革命后追求机器时代的功能美,再到如今开放多元的文化之下现代主义建筑大河的不断分支,导致了许多不同建筑流派的诞生,对建筑形势与功能关系的认知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看法。对于建筑师而言,创造符合功能要求的形式美建筑是不可忽视的,建筑师最终要达到的目标,便是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和谐。功能决定形式,形式对功能具有反作用。随着科技和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调乏味的纯粹功能空间无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必然也难以存活。理想的建筑空间,必须既满足了人们客观的功能需要,又给人的精神以美的享受,实现功能与形式的和谐。在当今社会,设计师应尽可能多地考虑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环境、气候等条件,设计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和民族风情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郭俊,建筑的功能与形式,建筑与规划理论,2007.4
[2]万文晔,论建筑的功能美与形式美,文艺生活,2011.6
[3]李树栋,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航站楼,城市建筑,2014.3
[4]张文磊,航站楼结构表现的若干思考,建筑设备,2013.4
[5]顾奇伟,快捷 安全 愉悦,云南建筑,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