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与初中美术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发表时间:2020/6/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朱燕燕
[导读] 美术泛指具有可视性的平面、空间作品,可以划分成多种类别。
        摘要:美术泛指具有可视性的平面、空间作品,可以划分成多种类别。在初中美术的教学中,学校不仅需要重视基本美术知识的教育,还应当开发乡土文化,丰富美术教育内容。从实际出发,学校应当给予足够的支持,让教师有动力,并采取多种措施。如成立学生兴趣小组,师生共同挖掘本土特色艺术形式;开展第二课堂,探索乡土特色美育之路;成立校际美术联盟,积极开展各项活动,形成“一校一品”,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美育体系。
关键词:乡土文化;初中;美术教学
       
        美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美术教学内容与质量影响着学生的美术素养发展,也影响着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成。在现实中,许多学校并没有开发美术课程、发展特色教育的意识[1]。对此,学校应当给予支持,鼓励教师开发乡土文化,通过组建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等方式将本土特色文化与美术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美育之路。
一、开发乡土文化资源,丰富美术课堂内容
        石潭镇属于粤北山区,乡土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包括自然与文化两个方面的生态内容,如流传在各家各户的故事传说、生产与生活经验、民间风俗,本地存在的奇特、著名的地理现象和名胜古迹,以及极具地域特色的物质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在乡土文化与美术课程有机整合在一起的初级阶段,我们一中基于教材主题合理开发校本教程,引入本土特色,如:石潭镇以农耕为主,我们就地取材,用竹壳、沙粒、稻草、木头、木浆、泥巴……这些原材料进行创作竹壳画、沙画、稻草编、纸浆画和木刻等。为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以达到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乡土文化兴趣的效果,采用本地传说南蛇传、陈可钰将军故事、养蚕缫丝活动、腐竹制作过程和农耕生活等学生熟悉的材料进行创作。
        以民间美术工艺为例,我们搜集整理当地具有特色的民间工艺,挑选其中合适的内容引入课堂中,用于开拓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我们清新区石潭镇山清水秀,当地的特色民间工艺有根雕、鸟笼制作和竹编农具等,其中根雕工艺一度濒临失传。这些民间工艺主要以手工为主,具备深厚的地区特色或者乡土气息。我镇教师将木雕、藤艺、鸟笼制作、农具等美术工艺引入到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每间学校形成“一校一品”,我校以竹壳画为主,竹壳便是竹笋的外壳,我们利用竹壳的天然色泽,每年七八月时,捡竹壳回来,经过清洗、压平、熨烫和分解等加工处理,以刻画的方式在竹壳上直接作画,或者借助竹壳的天然色泽,通过剪切、黏贴等方式制作浮雕画。将竹壳画引入初中阶段的美术课堂中,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审美能力。在实践中,选择最适合学生的工艺,通过实践探索形成了以农耕生活和校园活动为为特色的美术教育内容。我们石潭一中,通过10年的探索积累,成功开发了特色美术教育内容——竹壳画,促进了美术学科的发展。
二、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挖掘乡土美术资源
        美术课堂由于授课时间、授课内容的局限性,较难有效展现乡土美术资源的全貌,无法使学生对乡土美术资源产生足够全面、深刻的了解。因此,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成立美术兴趣小组,开展美术第二课堂,提高学衡兴趣,通过本地特有传说,平时摄影积累、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深入了解当地农作物和农耕生活。

如此,我们能够突破课堂的限制,将婀娜多姿的农作物,色彩艳丽的昆虫,平凡朴实的农耕姿态整合到美术教育中,拓展我们美术课堂教学的内容。
        乡土美术资源是多样的,包括地方人文景观、博物馆和美术馆、民间工艺作坊等,这些乡土美术资源基本上都是不可移动的,并且难以通过视频、图片窥其全貌,需要通过近距离观察等方式感知其中蕴藏的文化意蕴与审美意蕴。在现实中,美术教师应当以两种方式开设美术第二课堂,第一种为实践参观,第二种为将参观课程制作成教学视频。以石潭镇为例,本地区有灵山、秀水——乌龟石山、雷坑河等,有革命志士的故居——陈可珏将军故居。在第二课堂中,我们组织美术兴趣小组,前往水西村、雷坑河摄影,通过实践教会学生观察和抓拍,将播种、耕种、收获等日常生活中的细节美化,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有时,我们也带队到镇上的陈可钰将军纪念馆参观,结合其中陈列的史料想象陈可珏将军的形象,然后进行人物形象创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实践的过程拍摄成小视频和图片,然后将这些视频制作成相应的美术课程,供没有参与实践的学生学习。如此,丰富了我们的美术课堂,为我们建设本土特色美育体系的构建积累经验。
三、组织多样美术活动,发展特色教育体系
        美术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要将乡土资源与美术教学有机整合在一起,我们在校内课堂与第二课堂中进行教学探索,充分利用“校际联盟”等资源,基于各校的美育特色举办美术实践活动,以此检验各校的特色美术课程开发情况,并通过活动中的交流、竞赛环节汲取彼此的经验,发展校际联盟特色美术教育体系,优秀作品收录在《美育花开》。[4]。
        以石潭镇为例,本镇各中小学积极探索结合乡土资源的山区美术教育之路,镇上各学校积极交流,每学期开学都召集各校美术教师到我校开展任务部署,通过开展兴趣小组、开展第二课堂等形式发展各具特色的美术教育内容,如竹壳画、绳画、石头画、景泰蓝、沥粉画、纸浆画、版画、稻草手工制作等。经过10余年的探索与积累,各校基本形成了各自特色的美术教育内容,并于2017年在我校成立了美术教研联盟实验基地。该基地为各校师生提供了交流、研讨美术的优质平台。在美术实验基地成立之后,我们便开展了以“农耕记忆”为主题的展览活动,将各学校的特色美术作品集中展示在基地中。在该活动中,各学校送展的美术作品各具特色,有乡村风貌绘画、农耕生活竹壳画、昆虫超轻粘土、鸟兽花卉景泰蓝、农耕稻草手工品等等类型。通过每年举行这样的交流活动,各校师生不仅能够开拓自己的审美视野,了解到更多的艺术形式,还能够对“农耕记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5]。因此,在现实中,各学校不仅需要基于本土资源发展本校特色的美术教育内容,还应当积极与其他院校沟通,为师生构建交流与展示的平台,并基于平台积极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以此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且为乡土艺术文化的弘扬提供助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储藏着丰厚的美术资源,可以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需要认知到美育对学生素养发展、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形成的重要作用,支持并鼓励教师开发乡土文化,通过师生共同实践等方式探索乡土文化与美术教育的融合方式。如此,教师能够践行课程研究者与开发者的职责,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美术教育课程,助力学生个体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群金.让美术课堂充满乡土气息[J].中学课程资源,2020(04):45-46+19.
[2]张明亮.乡土文化融入中学美术教育的策略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21):17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