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课程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高校体育院系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主干课程。篮球专项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中担负着传递篮球知识、培养篮球人才的重任。现阶段社会对篮球人才的需要有了更高的要求,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有创新能力的篮球人才,针对我院篮球专业课程现状,改革与创新篮球课程,创新篮球教学理念、拓宽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现行考核方式,为社会培养优秀篮球人才。
一、我院篮球课程现状分析
(一)篮球课程教学目标
我院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选课程教学目标是:掌握篮球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备中小学校篮球教育教学、训练的能力,并掌握开展课外篮球活动、组织竞赛、担任裁判和临场指挥的实际工作能力。从篮球课程教学目标上不难看出,我院篮球课程教学目标多停留培养中、小学校体育师资上,在社会化、市场化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过少,造成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横向的、社会化的发展,使学生就业范围窄,社会适应能力差。
(二)篮球课程教学模式
现行篮球课程教学模式传统而单一,课程主体和关键是教师,学生处在从属地位,学生的学习仅仅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按照传统课程模式进行教学,往往千篇一律,不利于学生在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上充分自我提高,无法为学生提供其个性充分发展的空间,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有所脱节,应改革与创新传统的篮球课程教学模式。
(三)篮球课程教学内容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篮球技战术、篮球运动基本教学法、教学能力、自学、自练能力、篮球游戏创编与实践、竞赛组织与裁判能力、指导大众篮球健身方法、场地设施与管理、篮球运动业余训练等。而我院篮球课程教学以技战术的教学为主,对学生基层球队带队能力、社会体育指导能力、体育管理能力、操作大型篮球赛事等篮球社会化的技能学习较少,使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
(四)篮球课程现行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课程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行为或操作体系。”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我院篮球课程的教学还是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即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的常规教法,而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表象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运用频率低。教学手段的革新速度慢,多媒体技术同步演示教学使用率低。
二、我院篮球课程的改革与创新
(一)篮球课程教学目标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人才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我院篮球课程教学目标多停留培养中、小学校体育师资上,在社会化、市场化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过少,造成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横向的、社会化的发展,使学生就业范围窄,社会适应能力差。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需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重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篮球课程教学目标应与社会需要保持一致,培养“能胜任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或东盟国家体育教学训练等工作的复合型体育教育人才。”
(二)建立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的篮球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现有的篮球课程教学模式,建立课内教学+课外篮球俱乐部训练+各形式篮球竞赛一体化的创新篮球课程教学模式。课内按大纲要求进行教学,课外成立篮球俱乐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训练与比赛中让学生成为主角,担任不同的角色,指导学生针对个体差异与需求在篮球技术、专项身体素质、临场裁判能力或临场指挥能力等方面制定各自的计划,根据需求选择各块面的学习内容,通过教学、训练、竞赛一体化的篮球课程教学模式,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求选择在技术、篮球裁判、篮球带队教练员以及篮球群体工作的推广及管理等方面学的一技之长。
(三)创新、优化篮球课程教学内容
在篮球课程教学的基础内容中,加入“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合作学校或合作单位,让篮球专选的学生边学习边实践,教师总结指导,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成为教师、教练员、裁判员、篮球竞赛组织者、体育管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不同角色,让学生亲身体验真实、丰富的社会实践,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实践中检验自我的真实水平,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以及裁判、带训练队、体育管理、组织赛事等能力,并通过实践找出差距与不足,回到课堂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使培养出的学生更加适应社会的需求。
(四)改革与创新篮球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把先进的教学方法如“表象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合作教学法”等这些科学、高效率的教学方法运用到篮球课程的教学中来。要重视多媒体技术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多媒体技术同步演示教学的使用率。多媒体技术教学不仅能提高示范动作的准确性、完整性、连续性,将学生感觉器官充分调动起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使学生建立清晰而准确的动作表象,更有效地建立动作概念,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对篮球课程积极性,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鼓励学生探究问题,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