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改教育的不断推行与深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促进了教学工作的更好发展。历史教学是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中应用史料,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本文主要探究初中历史课堂中史料教学的运用,并提出几点切实有效的应用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应用措施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生理与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所接触的外界环境与信息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正确人格理念与道德观念的形成,从而对学生一生的发展造成影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对史料进行有效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历史,拉近与历史的距离,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将史料合理的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进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
一、从教学实践看历史史料运用的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阶段的学生因为自身心理发育特点的影响,对于新鲜事物有着浓厚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历史史料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着强烈的新奇感,较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促使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培养。例如在讲解“中国近代史”中林则徐、邓世昌、谭嗣同等历史人物时,应用真实的史料图片、古迹、文物等内容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水平的有效提高。
(二)培养学生历史探究和创新能力
历史知识的复杂、琐碎等特征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的历史思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严重制约着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史料能够真实的向学生展示历史事件,使得学生真生的意识到历史是真实存在的,给予学生视觉等感觉上的冲击,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真实的感知历史,在历史探究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想法,进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与提高[1]。
(三)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史学观念,正所谓“读史使人明智”,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更加客观的认识与评价,对现代教育中所强调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教学理念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科学合理的应用史料开展教学工作,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思维上的拓展,从而促进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推动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
二、史料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
(一)选择真实度高的史料
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史料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对史料进行选择时,要尽可能的选择真实度高的史料内容,向学生讲述真实的历史。在对史料内容进行搜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解辨别史料真实性的技巧,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出几点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对于历史知识探究程度的不断深入,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共同进步[2]。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一内容时,补充了以下资料:致远号被日击沉后,邓世昌也掉进了海里,他的随从和官兵用救生圈营救他,但是被他拒绝了,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此时非常令人泪奔的一幕出现了,邓世昌的爱犬奋力的游到他的身边,用嘴叼住他的胳膊来救他的主人,无奈之下邓世昌抱着爱犬按入水中,与舰艇和众多将士一起沉入海中以身殉国。光绪帝为他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此时黄海大战的悲壮气氛和邓世昌英勇献身的形象已深深印在学生脑海中,增强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3]
(二)适当合理的使用史料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史料的应用并不是越多越好。史料在初中历史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但却不能代替文字讲解成为教学工作的核心。因此教师在应用史料的过程中要适度,不能盲目、大量的使用史料,防止出现主次颠倒的教学情况。
在大量史料可供选择的情况下,教师要善于取舍,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所制定的教学方案选择史料,并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插入,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更加的清晰,对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使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发挥出本身的作用,从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比如在学习九上第18课《美国的独立》中补充了1765年的《印花税法》规定,所有的印刷品、商业单据、法律证件等都要缴纳印花税。结合交税的漫画图片“连糖都要上税”等,感知英国向北美各殖民地增加税收并实行高压政策,为学习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做了铺垫。如在八上第一课《鸦片战争》中补充清人陈澧有诗云“请君莫畏大炮子,百炮才闻几个死?请君莫畏火箭烧,彻夜才烧二三里。我所畏者鸦片烟,杀人不计亿万千……”。更好地理解这首《炮子谣》讲述的是鸦片输入中国后给中国带来的种种危害。
(三)重视历史地图、插图的作用
并不是只有真实的历史材料、文献、图片才被称为史料,在历史为课本中所应用的历史地图、插图也被成为史料。初中学生虽然自身的抽象能力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但仍旧以具体形象化思维方式为主,历史教材中大量历史地图、插画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具体形象化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促进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提高。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历史地图、插画的重视,在课堂中进行灵活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历史知识的丰富度。生动具体的插画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去认识历史、感知历史,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促使自身综合素养得到较大程度上的提高,从而促进学生今后更好的发展[4]。如九上第15课《探寻新航路》中,“15-16世纪葡萄牙宽身帆船”、“哥伦布登上美洲大陆”的插图,能够更好的理解当时欧洲的造船技术具备远洋航行的条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而不是他自认为的印度,当地印第安人手捧黄金、食物欢迎他们的场景,通过看图片,形象直观的感知了历史。为后面学习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消极影响--殖民掠夺带来的危害,埋下了伏笔。“新航路开辟”的地图能够让学生看到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航海路线,进而学习他们的航海成就带来的影响。
(四)在课前组织学生自主去搜集资料
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为了更好的促进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促使史料充分发挥本身所具有的作用,教师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自主的去搜集史料。在搜集史料的过程中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加的深入,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自主搜集史料,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史料真实度甄别能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历史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学生通过真实的参与史料的搜集与选择等过程,对于其相关历史知识也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历史探究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使学生历史综合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促进初中历史教学成果的显著提高。如学习八年级下册第13课《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时,课本的文图比较简单,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史料“七子之歌”,“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以及上网下载“香港澳门回归政权交接仪式的视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丰富了课堂内容。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从而得出香港回归的原因和启示,感受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弱国无外交!
结束语:综上所述,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人格观念与道德理念的形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应用史料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上列举的几方面入手,多方面、多角度促使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中的有效融合,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与水平,进而推动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更好开展。
参考文献:
[1]赵志良.激趣拓展启智升华——例谈史料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运用[J].华夏教师,2017(15):80-81.
[2]周进.历史史料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更有效——以《新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一课教学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6(09):51-53.
[3]潘红艳.浅析如何运用史料进行历史课堂教学[J].新课程·中旬,2017,(1):148.
[4]刘琳.巧用史料,构建高效初中历史教学课堂[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