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下的农村初中历史教学

发表时间:2020/6/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 廖为财
[导读] 新一轮教改已拉开序幕,在2015年3月我国印发了
        【摘要】新一轮教改已拉开序幕,在2015年3月我国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虽然提出好几年了,但初中历史课堂并没有很好的运用核心素养进行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本文通过核心素养在农村初中历史课堂的运用,提高课堂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成绩,培养孩子们的历史核心素养观念和素质。
        【关键词】核心素养  历史教学
        【导言】早在两年前在市参加了一个部编新教材培训,第一次听到了核心素养这个词。那我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是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教材也要相应的做出调整和改变。之前就是三维目标,现在就提核心素养。那到底我们应该怎样运用核心素养指导我们的教学呢?
一、历史核心素养的内涵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灵魂,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时空观念是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是历史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史料实证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途径;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要求;家国情怀体现了诸素养中的价值目标,旨在通过诸素养的培育,达致立德树人的要求。
二、精简准确——培养历史解释素养
        结合在农村任教的经历,我认为现在教学不能只是在传播课本上的知识点,而应结合新新时代教育理念,把课本中的基本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横向比较,突出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发展的脉络,不能把简单内容复杂化,增加学生学习难度、学习兴趣,力求用最精简的线索串联最有价值的内容,使学生能一听就懂。比如:在中国古代史中,肯定要讲到的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指的是以一种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封建制度一直贯穿于古代史大部分,如果老师在讲课过程中没有讲的透彻,学生肯定很难理解,通过老师讲解、学生找资料,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潜移默化——树立家国情怀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乐趣,教师在讲授中可以通过广泛的阅读增加一些课外阅读,用学生比较有兴趣的课外知识来诠释课程内容,这样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解《鸦片战争》的时候,老师可以先让孩子们通过各项方式去收集有关鸦片战争的资料,老师再通过故事、图片、视频、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形式,可以讲讲林则徐是如何抵抗外来侵略的,进行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让学生们感受国家在衰弱的时候是怎样的,国民是怎样的?反观现在,形成对比,树立家国情怀意识,有国才有家。再比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课的时候,老师通过放影片《甲午风云》,先让孩子们对这一战争有一个初步感知,让孩子们讲讲邓世昌的故事,从他故事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为了保家卫国,至生命于不顾,这就是我们讲的家国情怀。


四、乐而不失——培养史料实证意识
        纵观这几年的中考题就清楚,史料很多,说明现在老师只是讲授书本上的知识点远远不能够满足考试的需求了,要提高老师的技能和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的意识。所以我们主动贴近受众(学生),使枯燥乏味的历史知识通俗化、趣味化,有史料给他们阅读,让学生更愿意接受。所以要掌握这种能力更考验教师的个人修养和专业素质。要想既通俗又不低俗,就要把史料实证意识贯穿其间,就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课前准备很重要。老师要加强学习,上课前必须深入钻研教材,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准绳,精心设计教案,理清事件内在逻辑、人物关系,切忌草率行课,把历史课程变成演义小说;再通过广泛的阅读,搜集有用信息补充教材,从而使所讲内容血肉更加丰满、个性更加鲜明。
        2、尊重历史本身。在讲述中一定要注意尊重历史事实,切忌为了吸引学生注意,任意夸大、甚至虚构历史事实,更不能用低俗、恶搞的语言来体现“通俗化”教学;在基本知识点上一定要使用专业、系统、科学的语言,避免损害教材的学术性和权威性。
五、引导梳理——培养时空观念
        学习历史少不了与时间打交道,作为初中生,对于时间与空间观念还是不够清晰,那我们作为老师就是在教学中药引导梳理好。可以运用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比如:在讲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亲身去调查,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与历史的联系,通过时间点和空间观念、通过对比衣食住行的变化,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前与后的对比。让学生自己写出感触。既把这一课的知识点掌握了,又培养了孩子的时空观念。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培养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把问题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进行具体分析。同样是暴君为什么秦始皇给予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评价,而隋炀帝却没有?同样是航海活动,我们国家的郑和下西洋却没有哥伦布发现美洲影响那么深远?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如此,主要根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行为对社会的发展是推动还是阻碍?这些都是要我们运用好唯物史观。
七、结语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怎样在实际历史教学中运用好核心素养,是接下来我们将面临的难题,尤其在农村学校,这将给我们更大的压力与动力。从目前教育发展的趋势看,应试教育慢慢转变为素质教育,老师只教了书本上的知识点,学生未必考的好,要通过能力的培养、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200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2005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
2017年《课程、教学、教法》中的《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