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发表时间:2020/6/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赵杨晴
[导读] 新的课程标准把立德树人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新的课程标准把立德树人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百年教育,树人为先”。因此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但现实中,很多学科老师往往把自己定位在教书上,似乎把书教好了,教完了,就万事大吉了。
        确实,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在学科教学中,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以牺牲儿童的健康,幸福,品行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高分。那样会使分数异化,最终造成对人性的扼杀,得不偿失。
        那在学科教学中,能不能进行德育教育呢?在实践中,有些知识具有教育性,有些知识缺少教育性,而事实上知识能否产生教育性,除了知识本身的属性外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而实际上每个学科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学科教学也是育人的主要途径。正如叶圣陶在《如果我当教师》一文中所言:“我如果当中学教师,绝不将我的行业叫做“教书”-----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自然要认清那门功课的目标,如理化科懂得自然,进而操纵自然之钥匙。同时,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
        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传授数学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但是也必须结合学科知识进行德育教育,那么如何在数学学科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教师的基本素质是立德育人的关键
        教师在学生的眼中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教师常常是学生效仿的榜样,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的言行、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都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所以言教重要不如身教,《论语·子路》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师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学生的成长。所以教师要努力形成自己高尚的德行和追求,让高尚的德行和追求随着他(她)教学深入学生心田,从而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达到德育的教育功能。
         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显性的立德育人的教育资源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些思想教育内容是显性的。如初中代数中,通过数的扩充,式和方程,函数等应用,可对学生进行理论源于实践并且为实践服务的观点教育。通过正和负,加和减,乘和除,乘方和开方,高次和低次的辩证关系,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教育。又如在平几中,形的概念的建立,反映了从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有限到无限的发展过程。在几何概念之间,几何概念与其他数学概念之间充满了联系。几何问题的解决,就是一个创造条件,从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

教材这些丰富的显性内容,都充分体现了数学教育的立德育人功能。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利用这些素材,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达到一定的育人功能。
         三、介绍数学方面成就,激发爱国热情
        数学学科,不比其它的科目,它是一门科学性的学科,所以蕴含在其中的德育素材都是“隐藏”起来的,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将其挖掘出来对学生进行教育。其实这种素材教师非常多的。比如,讲解科学计数法时,列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辉煌成绩的一些数据,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讲解“勾股定理”一节时,西周的商高在发现这个“定理”时,要比欧美各国家早近五百年!在讲授《相似三角形应用》一节时,借助《九章算术》中的“四表望远”,可以让学生在体会着数学知识的历史延伸的同时,又赞叹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等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在学科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在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发挥数学本身的良好品质
        数学是来源于实践的,因而是最讲真实的一门科学,数学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事实求是,言必有据,养成严谨认真,做事有条理的好的品性。数学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每一个数学公式和结论都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形成,任何数学结论都必须经过逻辑推理的严格证明才能被承认。数学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品质:通过对数学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不断专研和探讨,通过对一个数学问题的各种变换,寻找一题多解的方法,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不断探索,用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等。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接受了这门学科本身具备的良好品质的训练,自然而然也能内化成自身的良好品质。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数学学科也是可以极好的开展德育教育的学科。在德育渗透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依据德育过程的规律,慢慢建立起德育教育工作,以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彩平 蒋海暉,知识的道德意义 
        【2】王建华,论人类的教育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3】叶圣陶,叶圣陶集(第11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