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6/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杨国萍
[导读]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阶段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阶段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但是在实际使用中,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还存在些许问题。在新时代互联网发展的背景下,教育专业工作者要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数学教学
引言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除了传授学生基本的数学知识外,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兴起,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内容以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一)、提升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具有集图、文、音、视、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将其引入小学数学,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动静结合、声像同步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感受,进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再者,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学课堂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化,师生交流互动更多,反馈更快速,能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代信息技术本身具备信息融合功能,可以通过多媒体、电子交互白板等形象直观呈现数学知识,既有强烈的视听效果,又能使数学知识生动化、趣味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2]。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呈现出来的数学知识,不再那么抽象、复杂,变得易于理解接受,能够解决学生的数学学习困难,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进一步产生学习兴趣。
        (三)、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活动,在教学中,学生往往面临着听不懂、跟不上教师思维节奏的现象。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人文情境,使抽象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认知,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最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制作教学视频,提高课前预习效果
        课前预习是学生课堂有效学习的基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提高学生预习效果,教师可以结合课程目标、内容及学生学情、兴趣爱好等,利用信息技术把课堂要讲解的知识点制作成教学视频,作为学生的预习任务。学生通过计算机、智能手机等下载观看教学视频,利用教学视频自主学习,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自主预习过程中,学生遇到疑问时可以通过QQ、微信等平台请教教师,或者与其他学生交流探讨。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预习情况,并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


        (二)、借鉴网络资源,做到因材施教
        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教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部分教师使用课件,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添加或删改,只是照搬,不仅没有发挥课件的实用价值,整堂课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更累.如,笔者听过一位数学教师讲的“解方程”一课,同样借鉴了别人的课件,采用由复习到导入的方式进入新课.课件中的复习题,对于一般的学生可能只用四五分钟就能完成了,但该班学生却用了十五分钟左右才勉强完成,导致教师很僵硬地进入了新课.主要原因是借用网上现成课件,这些内容相对于该班的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当出现第一道复习题时,教室里一片哑然,教师费了不少口舌,不停地引导才有几名学生勉强答出来.整堂课程忽略了新课改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忽略了对学生的动手实践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忽略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的整合.所以,教师要合理借鉴网络资源,在借鉴别人课件的同时,一定要做到因材施教,取其精华。
        (三)、培育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活动,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空间。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制作PPT幻灯片,通过幻灯片展示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亲身实践操作,在实践中思考与创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讲“测量”一课时,笔者首先通过PPT展示测量的方法和工具等,让学生对测量有一个基本认识。然后,再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测量现实生活中的桌子、椅子尺寸。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相互合作、交流意见,思考测量的有效方法,并进行创新,熟练应用测量工具科学有效地进行物体测量,从而形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资源共享,交流评价
        一堂成功的数学课,既需要学生独立进行数学思考,也需要师生和生生交流的思维碰撞。在有限的40分钟时间内,怎么处理好放与收、独立与合作的关系是一个难题,而信息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巧妙地处理好这几者之间的关系。例如,在进行“倍数与因数”单元复习课时,因为本单元概念有倍数、因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质数、合数、奇数、偶数等,这些概念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对有些概念很容易出现混淆等问题,同时,概念多且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知识,明确不同概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复习整理,让其完成知识网络图,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选出一副代表图,用平板电脑通过网络上传到智慧课堂的工作区。在此过程中,学生进行交流、观察、评价,不仅可以介绍自己的网络图,也可以对其他同学的网络图进行评价。在交流过程中,学生既对知识进行了梳理,形成了知识体系,又在各种网络图的对比中,掌握了复习的方法,形成了自学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
        信息技术作为一项辅助性的教学工具,可以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属于自己的认识体系。同时,教师还应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专业能力,主动开辟一些全新的教育途径,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康志辉.论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9):184-185.
[2]徐文华.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9(37):106-107.
[3]董文云.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学周刊,2019(18):1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