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20/6/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谭国勇
[导读] 核心素养作为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及
        摘要:核心素养作为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及社会发展品格,以积极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于高中教学而言,该阶段学生处于即将接触社会的主要培养阶段,故积极依据核心素养背景对各学科教学措施进行调整、变革,对于高中教学质量提升具有积极意义。数学教学作为高中教育重点学科,学科知识对于学生基础几何建模、数据分析思维的养成具有积极意义,但在现阶段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使学生通过学习有效获取学科专业知识,则需对现有教学措施予以变革,以改善教学质量。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数学;人教版;教学对策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政策进入“新课改”阶段后所提出的一项重要教学理念,旨在现有基础教学中,不仅需完成对课本知识的有效教学,还需引导学生建立相应学科思维,使其从根本上获得问题解决能力,实现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应用。目前,受高考升学压力影响,高中数学教学仍以应试为主要目的,导致学生难以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对学科知识的根本理解,仅仅是获得解题方法,而未形成明确解题思维,教学效果局限明显,故在核心素养引导下对高中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对于教学质量提升及缓解学校升学压力均具有积极意义[1]。
1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变革重要性
        数学作为理工科学科教学工作开展的基础学科,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具有积极意义,可帮助学生在进行相关学科时,较好的接受相关学科知识,且逻辑思维作为现今社会所着重强调的一类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未来社会发展同样具有重要影响。核心素养背景下要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指导学生的课堂学习中不仅需掌握相关理论知识,还应在相关实践课程设置下,使学生经过知识实践建立数学思维,获得解题思维,而不是刻板解题方式。故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变革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强化基础学科知识
        高中数学知识具有导向性,可在各阶段数学知识学习中,由各类基础知识整合为某一方面专业性知识,为部分学科问题的针对性解决提供思路及方式,故基础学科知识基础的奠定对于高中数学的整体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在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理论教学占据主要课堂时间,虽可实现对学生知识的有效讲解及扩充,但多数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后,仅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无法实现对其理论思维的建立,故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高中数学教学改革,则可通过对理论实践应用教学时间的调整,使学生可在积极利用各类数学技能解决相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思维,为后续整合性知识的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1.2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随着学科层次的不断提升,各学科专业性在大学教育中也不断提升,特别是各类理工科知识学习中需要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数学技能、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核心素养,而高中数学教学作为在学生进入大学进行专业性学科知识学习前对其数学核心素养予以培养的重要教学阶段,其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大学专业知识学习具有积极意义。故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高中数学教学措施进行改革,可在上述强化基础学科知识作用基础上,通过教学课程、教学问题设置及理论知识实践项目的合理设置,引导学生在逐步形成数学思维后,利用知识实践环节,对自身数学核心素养实现有效积累、提升[2]。
2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数学教育变革实施对策
2.1积极开展情境引导式教学
        高中数学知识相较于初中及小学数学知识,其倾向于解决生活中更具专业性的数学问题,如数学建模、几何问题等,而数学建模知识教育作为高中数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对于学生函数、几何函数等后续知识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数学建模知识教学中主要遵循如下教学模式:首先根据教本内容中生活实际举例,用语言及图表抽象表达形式提出主要教学问题,其后利用前导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对所提出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得出相关问题解决办法,并由学生通过数学机能实践评估解决办法可行性,在排除不具备可行实际的解决办法后,由教师利用可行办法设置建模引导问题,其后经推算,在解决问题后完成建模教育。上述教育模式的应用,虽可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引导对数学建模形成思路获得基础认知,并可通过建模对相关问题解决可行性的测算、评估,利用基础数学技能,实现对课程问题的有效解决,但学生在教学后所获得的仅为专业数学技能的提升及相关问题标准化解决方法,无法实现对解题思路的建立及思维延伸,一旦将问题相关条件予以调整,则使其难以应用标准化解题方式,完成问题解决[3]。
        故针对此类教学内容设置,应通过情境引导式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建模数学思维。以人教版《高中数学》教本中《货船进出港时间问题》为例,需在教学设置中根据教本问题设置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调整问题相关条件,提升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贴合度,其后需以小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学习。在教学环节实施中,需首先根据教本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对问题中条件、数据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其后以小组讨论形式在讨论后给数据模拟图像猜想,其后由教师结合学生建模图像猜想情况引出三角函数建模理论及标准图像教学内容,并在三角函数图像进行数学化转换后,指导学生对相关建模图像数据进行测算及图像绘制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情况、解题方式及建模方式可行性进行验证、说明,其后得出可行结果,继续以小组形式有学生对课程后思维模式进行总结及反思,整合逻辑思维。教学结束后,可在课后习题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不同习题,由学生自行设施问题情境,并给出问题逻辑思维模式、解决思路及解决答案,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对各课后问题进行讲解,教师则在讲解中对遗漏内容进行补充,使学生在问题自主解决过程中逐步建立问题解决思维,提升学科知识综合素养积累。
2.2实现自主探究式学习
        自主探究能力对于学生独立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而独立问题解决能力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积极开展自主探究式教学,具有积极意义[4]。如在人教版高中数学《向量》章节教学中,理论性知识较多,应以思维导图为主要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该章节理论知识自学后绘制理论思维导图,并提出自学中出现的问题。其后由教师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问题进行收集,在实际教学中,随机抽选学生对各章节理论知识思维导图绘制情况进行描述后,由其他学生根据自己思维导图绘制情况对理论知识进行补充,其后由教师进行完善,课后学生则需根据课堂学习情况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帮助其在思维导图绘制及完善过程中自主实现的数学思维模式建立,解决学习问题,深化所学知识。
2.3分层级作业设置
        高中数学学习具有明显难度性,且各章节知识学习难易程度分布明显不均,故教师教学阶段中需结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及章节内容难易度对课后作业布置情况予以调整[5],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五《数列》章节教学时,由于章节知识难度较大,故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置相关作业,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则需予以基础性解题方法作业,使其通过作业扎实掌握基础性问题解决方法即可,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则需在基础难度作业中设置自主探究性问题,使其通过作业训练,深化自主探究部分知识学习。在进行难度较低章节教学时,则需予以学生统一作业设置,确保学生均可经作业实现对该章节内容的有效学习、深化,掌握学科知识。
3结束语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积极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予以改革,对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养成及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各高中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实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正.对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研究[J].高考,2020,17(08):34.
[2]党文存.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效率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07):100-101.
[3]马秀萍.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J].科技风,2020,33(07):52.
[4]赵爱华.适用于高中生认知的课堂教学设计技巧——以人教版高中数学“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37(21):153..
[5]原晓华.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探究[J].新课程(下),2019,15(07):20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