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幼儿园教育而言,是当下教育体系的基础教育内容,也是有效启蒙幼儿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行为的重要阶段。因此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通过对幼儿想象力、创新力、创造力的培养,以推动幼儿在学习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本文主要分析研究在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中,如何从学生角度出发去构建符合幼儿理解水平和兴趣内容的教学课堂,使得音乐教学能够推动幼儿想象力发展,并培养幼儿形成科学的有效的音乐想象力。
关键词:幼儿音乐;教育;想象力;创造力
幼儿园音乐课教学主要目的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之中陶冶幼儿心理情操,使得幼儿在音乐熏陶之中能够更好的进行幼儿园生活与学习,使得自身态度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趋势,以帮助幼儿在音乐教育之中体会生活的美好。所以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去培养幼儿激发自身想象力,提升对音乐课程内容的初步认知。
一、借助形象直观图画内容,吸引幼儿注意力
对于幼儿园学生而言,由于幼儿自身年龄因素的使然,使得幼儿生活经验不够丰富,通常在音乐课堂学习之中,往往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来理解所学习内容。而幼儿教师在开展幼儿音乐教学之中,应开动脑筋制作一些符合幼儿自身直观形象思维的教学内容,以此帮助幼儿更好的在音乐课堂中开发想象力,去思考学习内容所呈现的画面感,增强幼儿学习音乐内容兴趣和热情。
比如,幼儿园音乐欣赏活动《小小蛋儿把门开》,幼儿教师做了一个精美的立体蛋,再把小鸡放在蛋里,以夸张的表情加上敲门的形式,开出一只小鸡。幼儿一下子都被这个有趣的情景给吸引住了,通过看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就了解了歌曲的内容,对唱歌曲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的跟着唱了起来。
二、通过音乐游戏,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幼儿由于自身性格与年龄方面的影响,使得自身是在幼儿在音乐课堂学习中往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从而自身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难以提升对音乐课程内容的理解。因此幼儿教师在开展想象力培养策略中应积极通过音乐游戏方式,让幼儿在游戏体验之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自主思考,去接触和了解音乐文化和音乐含义,以培养自身想象力,并在想象过程中去结合音乐内容和音乐技巧,以提升幼儿音乐综合素质。幼儿教师在游戏设计过程中应主动引导幼儿参与各个游戏环节发挥游戏,对幼儿学习有效性,以推动幼儿音乐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比如,在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幼儿教师可创设开火车游戏,让幼儿会骑在小凳子上 ,嘴里边叫着“笛笛??嘟嘟??”边唱着儿歌:“一列火车长又长,运粮运煤忙又忙,钻山洞,过大桥,呜——到站了——”,你瞧,幼儿已经置身于 自己的想象中去了,俨然就是一名列车员。幼儿园应当经常开展这样的游戏活动 ,把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充分调动起来,在轻轻松松的游戏氛围中,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通过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
对于幼儿园音乐教学课程设计和创新来看,音乐是一个具有艺术性和感染性的学科,能够让幼儿在音乐课堂之中被生动性和美妙性的音乐所感染,而不同的音乐风格能够给幼儿带来不同的学习感受,彼此产生不同的音乐理解,进而激发不同的音乐想象。所以幼儿教师在开展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创新之中,应借助和引入不同风格的音乐欣赏课程,让幼儿在不同风格音乐中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此理解和掌握不同音乐风格所代表的含义,为幼儿自身思想情操带来更好的感染和熏陶。
比如,在幼儿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欣赏《摇篮曲》这首歌,轻柔、缓慢的音乐可以把幼儿带人到安静、甜美的意境之中,如果加以引导,幼儿可以想象起妈妈轻轻搂着 自己,哼着小曲的情景??这种轻音乐使儿童有很好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当然,如果再加以动画画面设计:天空皎洁的月光,星星眨着眼睛,地上小树随风婆娑,轻轻碧波随风荡漾??这样是不是更能让幼儿产生丰富的想象。
四、构建师生平等对话
在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之中,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音乐想象力,幼儿教师便需要在课堂之中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在平等关系上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来掌握幼儿当时学习的心理状态和学习困难之处,并根据幼儿自身情况来开展和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以推动音乐课堂教学对幼儿想象力的培养效果。所以幼儿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应积极构建平等交流和互动机会,让幼儿敢于在音乐课堂中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并在愉悦和谐的师生关系之下,提升幼儿想象力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总之,幼儿园音乐课堂教学是目前对幼儿形成情感熏陶的主要教学方式,能够让幼儿在音乐课堂之中缓解学习压力,并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以此促进幼儿对音乐课堂内容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升幼儿在音乐课堂中自身想象力的发展。所以在幼儿音乐课堂教学中,只有注重幼儿教育发展,才能够真正发挥音乐课堂教学的自身价值,推动幼儿在未来发展道路上走得更长更远。
参考文献:
[1] 印小青. 音乐教育与学前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2,(6):36-38.
[2] 张敏生. 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浅论[J]. 人文杂志,2000,(4):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