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然”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是有限的,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更要为幼儿准备和尽可能多样化的自然探索的基地,自然探索的意义在于幼儿认知这个真实的世界的自然现象,对自然现象产生好奇,愿意付出时间去探寻其中的奥秘和原理,动脑筋去思考自然现象之间存在的某一种关联。通过对自然的探索,培养幼儿的学习能力,从而得到长期而有价值的发展。
关键词:自然、探索、认知、渗透、整体性
导语:《指南》的“说明”指出:“实施《指南》应把握以下: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其中在“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中指出: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彼此孤立进行的,各方面的发展之间,如认知发展与社会情感的发展之间,身体健康和个性发展之间,语言发展与社会性情感发展,个性发展、认知发展之间,美感和表现能力与情绪情感、创造性思维、心理健康的发展之间等,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拿大“早期幼儿学习报告”(2007)指出:“早期的学习和发展必须以幼儿身体的、情感的、认知的、社会性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也就是说,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具有整体性。
一、自然探索的先决条件
为幼儿提供或者准备自然探索的场所应该在哪里?首先不应该局限于“科学实验室”“标本陈列中心”“科学馆”等已经准备好的科学探索环境,应该把幼儿的好奇心放置于大自然,放眼于幼儿自主发现和探索自然世界。因此,幼儿探索自然的先决条件,应该将幼儿放置于自然的环境中,这种自然环境应该是安全的,避免有攻击性的昆虫,比如:蜜蜂、有毒蜘蛛。为孩子提供的自然环境应该是丰富的、多样化的,包含:阳光、雨露、风吹、花、草、树、木、飞鸟、鱼虾、沙土、水、昆虫等,使幼儿能够完整的感知自然世界的生物链运转以及对自然世界的整体认知。
二、何为自然探索
在《在他乡的童年》纪录片中,有一名老师拿着卡片带着孩子们来到了小树林学习,卡片的内容都是与小树林相关的,孩子们有站着的、蹲着的,还有趴在老师背上的,学习的过程是随机的、灵动的,老师拿一片树叶就可以开始教学,取一根树枝就开始和孩子们一起讨论。记者好奇的问:“老师,你们平时就是这样学习的吗?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吗?学习的场所不固定么?”老师回答:“是的呀,有什么就学什么,有什么教育资源就用什么。
”记者又问:“那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就该学习城市吗?”老师回答:“是呀!”
有雪山就学山川雨雪;有草原就学习牛羊马;有小河就学习江河湖海;有工厂就学习人员分工;有花田就学习花草培植;有医院就研究中草药;有社区就去体验社区的义工;有地铁就去学习地铁的运行模式;有沙滩就学习海和沙的形成。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应该是课程的产物,课程来源于哪里更能让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具有整体性呢?什么样的课程能让幼儿获得直接经验并能运用在生活中?答案是课程来源于生活。
三、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如何体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五个领域的目标实现不是各自为阵、彼此孤立进行的,这些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依靠各领域综合地多管齐下、相互渗透、共同努力。在班级开展某一个项目的探索时,每一个幼儿的着眼点和关注点不同,因此幼儿表现出的兴趣就有所不同,在项目实施和推进的过程中,每一个活动的设计应该是覆盖五大领域的,而不是只重视其中一个领域的发展,比如:“不一样的叶子”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这个项目的设计是偏向科学领域的,在每一个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同时又包含了健康、语言、社会、艺术。第一个活动:“我找到的不一样的叶子”,小朋友和家长一起去附近公园、马路找树叶,一起享受亲子时光,把自己找到不一样的叶子给小伙伴一一介绍,介绍这片叶子和另外一片叶子的不同之处。这个活动覆盖了语言、社会。第二个活动:“比一比,挂一挂”,小朋友把自己捡来的叶子挂在一颗大树上,比一比大小、颜色、不同;既能装扮教室又能培养幼儿的审美,这个活动覆盖了艺术和科学领域。第三个活动:“风中的树叶”,幼儿用树叶感受风的力量,这个活动覆盖了健康和科学领域。第四个活动:“树叶画”,树叶可以拼凑成画,可以用来装饰,也可以拓印,还可以当书签,通过这个活动,幼儿认识了每一片树叶都有自己不同的纹理,培养幼儿的艺术审美。 每一个活动都渗透了五大领域的其中一个或者多个,总有一个或者每一个活动幼儿会很感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此一来,项目中的每一个活动设计就应该更加注重预设活动和幼儿发起的活动相结合,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和发展就能随着自己的兴趣点得到整体的发展。
结束语:《在3-6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指南》中,教师和幼儿互动中,应该扮演的是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在大众的认知里,更应该是专业的从业人员,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应该是每一个幼儿工作者神圣的职责。让幼儿生活在自然里,自然的探索世界,自然的交往,自然的生活,是每一个幼儿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他乡的童年,纪录片 ,周轶君
[2]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人民出版社
[3]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