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发表时间:2020/6/29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35卷第6期   作者:陈玲芳
[导读] 游戏是幼儿童年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
        摘 要:游戏是幼儿童年欢乐、自由和权利的象征。幼儿园游戏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因教师是幼儿园游戏活动组织过程中的引导者、支持者,在幼儿园游戏活动中有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分析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策略,最后从教师角度提出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幼儿游戏;策略;指导方法
        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游戏。在一日生活中,除了吃饭、睡觉等外,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游戏,游戏不仅可以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潜在独特能力得意发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气质,更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的游戏能否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其价值,主要取决于教师在幼儿游戏中所担当的角色。那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主要存在什么问题呢?
        一、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正确的游戏观
        教师把游戏与教育教学活动对立起来。教育教学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的培养过程。而游戏,我们通常认为是一种盲目的活动,不如教育活动来的直接、具体。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怎样去解释幼儿“为什么这样玩,不那样玩呢?”但如果我们换一种方法问幼儿,“你在干什么?”幼儿回答:“我在搓汤圆。”问:“搓汤圆干什么呢?”答:“喂宝宝吃。”显然,我们会发现幼儿的每一个具体的游戏行为都是有目的、有结果的,是一种目的性行为。他们在自主的游戏过程中,获得情感的体验,知识的迁移,和教育活动一样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教师把游戏仅仅看作是一种调节剂,幼儿的游戏通常发生在自然状态下,根据孩子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根据特定的环境的偶发刺激自发引起的。但我们没能将游戏纳入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产生影响、促进幼儿发展的教育大背景下,经常性的让幼儿在教师宏观的关照下,在不定期不定时的状态下高兴的参与来打发时间,游戏仅仅成为孩子学习后的一种放松和调剂。
        教师轻视游戏的价值,更重视教育,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全面的人格素质。在教育过程中,通常的表现为对传授知识技能和培养能力素质的关系的定位。上课是一种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游戏是幼儿自发活动的一种主要形式,游戏能否成为教学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育的价值取向。在传统教育中,往往把传授知识看的更重。游戏虽不是以获得系统而特定的知识为目的的,但对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上课、轻游戏的现象统治着幼儿园教育。
        (二)游戏环境和条件创设不利
        游戏时间不足、空间狭小,为了让幼儿能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发展,让家长也看到孩子在园有明显的知识效果,孩子们基本没有了游戏的时间,整天都沉浸在读写算中。即使有了幼儿的游戏,也是经常性被死死的限制在某一个地方,活动范围也受到班级界限的约束。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教师们一般采取让孩子活动在自己的眼皮底下。
        游戏材料单一,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不同的玩具、材料有不同的功能和特点。教师提供单一的材料,幼儿游戏情节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一般就是为幼儿提供室内结构游戏、户外大型玩具,如创造型游戏和冒险性游戏参与很少。
        (三)在幼儿游戏中充当导演者、指挥角色,游戏并非幼儿的自主性活动
        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教师们往往按自己的意愿给幼儿选定主题,指定内容,确定游戏规则。例如在“娃娃家”时,为了保证幼儿游戏的参与,不管幼儿愿不愿意,教师就指定幼儿参与的角色,在活动中,有的幼儿也许就不能体验到游戏带给他的快乐。这种方法,时常束缚幼儿的手脚,使他们被“定”在一个地方,不能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合作性、创作性,不能充分认识到幼儿才是游戏的主人。教师在游戏中给幼儿的压力,让幼儿并不能自主的体验游戏的快乐,教师始终扮演着导演者、指挥者的角色。
        (四)游戏在教育教学中不能很好的融合起来
        就活动的本质来说,一般认为游戏和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活动:游戏是一种不受外力约束的、是游戏者自发自选的活动;而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由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活动。游戏是由内在动机控制下的游戏者的单边自主活动,而教育是由外部要求控制下的教与学的双边互动活动。游戏侧重从游戏者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出发来开展活动;而教育则立足于由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为核心来组织活动;游戏是在游戏者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的自我表现活动,而教育是受教育者在一个未知领域里接受新知识的活动。教师们孤立的来看待游戏和教育,所以都不能把两者融合起来。
        那在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有哪些解决策略呢?
        二、教师在游戏活动中应采取的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游戏观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是基本活动、主导活动。在孩子的生活中,游戏的时间最长,游戏频率最高。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游戏,即便是学习、劳动、生活等活动,幼儿也是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的。游戏是幼儿不成熟、不完善的心理机能的反映,游戏的水平自然地与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相同步,幼儿在游戏中总是选择与自己的需要、自己的能力相适应的内容、材料、同伴和活动方式来进行游戏,排斥过高或过低于自己能力水平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幼儿最适宜的活动,在游戏中,能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二)注重游戏环境和条件创设
        保证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教师要确保幼儿在游戏中的时间,例如“娃娃家”的活动就应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娃娃家”里应能容纳5、6名幼儿参加游戏活动,活动时间应在半小时左右,如果时间太短幼儿游戏不能尽兴,时间太长幼儿会对游戏失去兴趣。所以教师一定要掌握游戏时间的度。
        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游戏材料,材料是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在游戏中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有利于幼儿通过探索接受丰富的感官刺激,利用不同的材料去替代和想象,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活动区中我为幼儿准备了许多半成品的材料,有各种质地不同的纸类材料(白纸、腊光纸、皱纹纸、信封),白纸可以画画、折纸。腊光纸色泽艳丽,可以折各种小动物,也可以作为剪纸的材料。皱纹纸可以做小花、拉花、还可以搓成纸球等。形状各异的纸盒(包装盒、药盒、化妆盒),可以做家具、汽车、玩具等。插塑玩具,木制玩具,美工材料(笔、油泥、剪刀等),可以让幼儿动手捏、搓、团、揉做成各种小动物和各种形状物品。用剪刀可以剪窗花、动物轮廓等等。游戏材料具有开放性、可替代性,幼儿想象创造的机会大大增加,游戏也更加丰富。
        营造宽松、自由、积极的游戏氛围,游戏是幼儿的第一需要,为幼儿的游戏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满足身心发展的需要,给幼儿带来快乐。如户外活动、餐前、餐后、离园前后等,此时,幼儿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气氛宽松愉悦,从而能调节幼儿在各项集体规则活动后产生的疲劳,在心理上获得放松。在自由游戏中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氛围,让幼儿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提高兴趣,从而激发幼儿的独立自主性,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
(三)明确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角色和地位
        教师应明确在游戏中的角色,在游戏中不应过多地支配、干涉,更不能教幼儿如何做或代替他们做,而是积极的合作和支持,鼓励和引导幼儿构思,协助幼儿创作。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行为态度与幼儿积极有效地交流和互动,使幼儿不断感受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注、喜爱、鼓励和支持,并成为幼儿良好的榜样。
        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不因幼儿的年幼,而忽视幼儿的需要,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幼儿,而是要与幼儿建立民主、平等、轻松、愉快的师幼关系。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幼儿才能自然、真实表现自己。
        (四)做到教育教学活动游戏化,游戏活动教育化
        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不仅可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也可作为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更应是贯穿了整个幼儿园教育教学所有过程的一种反映童年精神的灵魂。为此,游戏与教育才可真正达成立体而有机的融合,幼儿园也才可给予儿童一个真正的游戏童年、快乐童年和成长童年。
        三、教师在幼儿游戏活动中的指导方法
        (一)尊重
        教师要尊重幼儿游戏的倾向。幼儿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教师应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意愿,让幼儿自由地、愉快地参加游戏,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二)支持
        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来看待游戏,尽量满足幼儿游戏的各种需要,从物质上和精神上给幼儿的游戏予以支持。一方面,教师要满足幼儿对游戏材料的需求,使游戏能持续下去。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满足幼儿充分游戏的心理需要。此外,教师还要关心幼儿游戏的意愿和过程。教师应善于察言观色,从幼儿的语言、表情、动作上来揣摸幼儿的游戏心态。教师应随着幼儿游戏的发展,而不断地给予支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游戏的进程,清醒地意识到幼儿什么时候可能会需要教师什么样的帮助,及时给幼儿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以刺激游戏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三)参与
        教师应是幼儿游戏的参与者。要想充分发挥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教师就必须具有一颗童心,和幼儿一样喜欢玩具,爱好游戏。当幼儿玩游戏时,教师也来到他们的身边,和他们玩同样的玩具。这不仅会使幼儿感到游戏是一种很重要的活动,而且还能延长幼儿游戏的时间,此外还能帮助幼儿学习、掌握许多操作游戏材料的新方法。
        (四)引导
        教师要诱发幼儿的游戏。教师可用不同的方法来引发幼儿游戏的需要:一方
面,在游戏场地置放一些新材料、新设备,引起幼儿开展某方面的游戏。另一方面,教师带领幼儿外出参观、让幼儿观看电影、阅读图书画册等,也能引发幼儿的某种游戏,并使幼儿知道应如何使用材料、如何开展游戏。
        (五) 干预
游戏固然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创造性反映,但由于幼儿知识经验较为贫乏,
辨别是非能力较差,在幼儿的游戏中必然会出现与现实生活主流相悖的现象,所以,教师要注意矫正幼儿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使幼儿的思维、想象逐渐科学化、合理化,符合现实生活逻辑,以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
        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观察者、记录者,而且还应是幼儿游戏的尊重者、支持者、引导者和干预者。
        总之,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
       

参考文献:
[1]刘淼.《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许政涛.《幼儿园游戏与玩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3]丁海东.《学前游戏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