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山地学校建筑与景观系统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0/6/2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5期   作者:帅晓君
[导读] 随着山地建筑建设规模激增,山地学校建筑景观系统成为相互独立联系的片区项目
        摘要:随着山地建筑建设规模激增,山地学校建筑景观系统成为相互独立联系的片区项目,由于项目用地范围小,对单体建筑组合形态提出设计挑战,对城市景观产生了影响,从山地建筑项目景观系统角度出发,倡导项目设计纳入景观系统设计中。从山地建筑片区景观系统构成关系出发,研究山地片区项目景观分析模型,提出针对性的山地建筑项目景观设计指导方法,结合设计运用得到相关设计方法。
        关键词:山地学校建筑;景观系统;设计
1.项目概况
         以衢州高铁新城外国语学校项目为研究案例展开分析,本项目位于衢州高铁新城教育小镇片区。该地块规划用地性质为教育,基地地势西高东低,由不同高差的两个地块组成,呈东西布置,其中两个地块分别被城市次干道(甜爱路)一分为二,基地总用地面积约150亩,地上总建筑面积约为10万平方米;建筑密度不大于30%,容积率低于1.0,基地绿地率不小于35%。其中高中18班,初中24班, 小学36班,幼儿园12班。规划用地范围南临三江西路,西临养生大道,北至规划道路,该地块建筑层数以多层为主。通过前期设计理念建立,经过综合多方要素分析,落实景观系统的山地学校建筑设计方案。
2.设计概念及原则分析
2.1设计理念
         南孔圣地·衢州有礼
“衢州之礼”是本设计最重要的设计源头,通过对“衢州之礼”的分析与解读,“未来之环”的打造,将衢州的城市精神“衢州之礼”融入到校园空间里来,让城市以及市民能够感受到学校在精神气质上的共鸣,让学生能够更深的理解城市的精神内涵,更有机的成长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价值挖掘:
1)城市维度:如何体现独特的城市精神?
2)区域维度:如何回应区域现状及规划条件,以及未来能给社区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3)国际维度—教育端、思想端、学生端与国际全面接轨
         通过有限的场地资源,营造出多元化的校园景观,使单体建筑、校园景观适用于各年龄学生人群,并将此理念应用于山地学校建筑设计中进行总体规划布局。为此,需要解决几大难题,如:地块高差景观效果分析、教学楼的利用率与公共建筑的平衡、校园活动区的功能性表达等。从而进一步将学校建筑设计融入其中,保证整个项目具有建设科学有效性。
2.2多层次社区景观系统
         在山地学校的景观设计中,核心在于将围绕衢州高铁新城“生态、绿色、智能、 共建共享、未来社区”的城市整体定位,同时打造学校校园与城市生态系统进行高效融合,突出校园系统层次感和丰富性,且符合各年龄阶段学生使用需求。为此,需要结合衢州当地的南孔圣地的儒家文化、人文思想内涵、艺术潮流思想,实现学生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为实现多层次校园景观系统建设,提前做好总体山地建筑景观的空间布局规划,实施的策略主要多采用点式或并列式布置方式,在甜爱路及校区入口设置景观大道及市民共享空间,专注于学生及校园的整体观感呈现,设置相应错峰开放空间,如公共广场等,构建自然轻松的交流氛围,打造一个形态丰富的空间立体校园。
2.3山地学校建筑设计原则
         山地学校建筑设计原则首要是要保证建筑设计的统一性,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不能单纯地进行建筑单体设计,而是要以校园的规模建设、使用功能、山地景观等为前提。
         在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其各个系统功能的合理表达,其中,建筑内部细节应依据相关学校办学特色的标准做出相应调整。另外,在建筑设计中,针对细节设计、节点处理进行合理化布局,在设计过程中,涉及设计参数、建筑体量等处,应从师生使用的角度出发,使各类设计符合人体工学,进而强化建筑系统功能性,彰显“以人为本”思想。
         最后应对建筑空间舒适性加以体现,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为此,学校建筑应具备自由、便捷、舒适性等特征。

在进行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着重考虑教学楼、采光、通风等指标,尽可能做到建筑内部应功能齐全、动静分开、交通便捷;主要教室、宿舍、办公室等房间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各种设施齐全、满足师生使用的需求。进而使得在校师生的学习、生活更为方便、安全、舒适,在保证自由度的同时,体现校园文化丰富感、学生亲切感。
3.设计方案
3.1总体规划布局
         校园总体布局的规划要利用基地现状地形,并充分尊重衢州的地理特征,将高差设计融入本案之中创造丰富的校园空间,使得学校建筑形象鲜明,个性独特的特质,遵循地方自然规律,保护校园自然生态,打造跨年龄段的共享空间。
         本项目本由2个不同大小的矩形组成。南北长约231米,东西约为500米,在两个校园的出入口处打造一个空中活力之环,将来原本被甜爱路一分为二的两块校区合二为一。形成:一环、双核、四心、四院”的空间规划结构。
         空中活力之环不仅解决了两校区的交通问题,并且为小、初、高年纪学生提了跨年龄段共享空间,提供了各种功能的共享与交流机会。同时打造成绿色生态共享步道,提升景观的生态性,凝聚校园建筑的整体性。
         在多层次校园景观系统方案设计过程中,项目所建设的难点也是重点在于场地高差设计,由于地块受到基地和其周边环境的限制,南、北、西三面地势较高。其他大部分土坡地段的自然坡度约 10~20%,坳沟开阔地段约4~10%,在用地的南、北侧有几处天然形成的陡坎,所以在总体布局上,项目北侧为低中高年纪的学生宿舍、教学楼及食堂,中间为1000人的报告厅和教师行政办公楼,东北侧为独立的12班幼儿园,南侧为小学、初中教学楼,整个地块的布局形成了北高南低的校园特色。同时在校园内部打造多层次、立体的景观系统,达到了各种功能建筑景观的均好性和校园景观的融合性。校园主入口的设置打破传统校园封闭式围墙,重新定义校园围墙 创造交互界面,设计开放式广场,打造校园内部与外界的交流空间,创造 “文化艺术综合广场”开放市民广场与校园内部视线互动,打造多种多维度的空间 ,拉近市民与校园的关系。艺术中心、创客中心、阅读中心、运动中心分别设在甜爱路的东西两侧,满足和丰富学生的文化与艺术交融,突破课堂界限,推进更多交流。
         为使建筑与地形有机结合,扩展建筑设计空间,需要对相应的建筑都作了必要的技术处理。首先应针对每个单体设计进行规划,确保局部地形坡度保持在合适的区间。其中,建筑物的布置使用了山地建筑的设计手法:对于平行于等高线的建筑物,采用了分层入口等方法,在出入口处进行特殊化设计,体现系统多元性。对于垂直于等高线的建筑物,采用了错层、叠落等手法,利用视觉特点,凸显出时尚感、灵动性,垂直等高线掉层的布置手法降低了挡墙高度,有效降低土石方工程量,节约用地面积,在保证整体效果的基础上,打造出层次感。
3.2单体设计
         单体设计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构成整体的单元体,其实质的意义在于,使每个单体可以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内部空间。在单体设计的目标落实中,主要的功能包括:小中高教学楼、千人报告厅、行政楼、学生宿舍及食堂等,而在系统公共空间建设中,应在保证各区域的交通顺畅的同时,设置部分交流空间,加强抗干扰性。比如,在整个教学楼内部的设计中,学生交流空间和老师交流空间配置应紧密协调,设有适当的空中绿化过渡空间,紧凑而合理的空间布局可有效地提高整个系统使用面积。立面设计核心在于与周边建筑、景观的协调程度,具备统一性,且在此基础上,应为整个环境营造出相应干净的现代简约品质,通过多要素结构组合,加强整体立面的表现。
4.结论
         在此以多层次校园设计理念为建筑基础,对山地学校建筑展开设计,就整体规划及单体设计展开详细论述,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山地学校建筑设计方案,且该方案落地后达到了预期效果,为后期多层次校园设计与探究奠定了基础。最终实现因地制宜、结合景观与建筑,场地高差的错落,实现师生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更加亲近自然的生活场所。
参考文献
         [1]王娴;邢海.谈山地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山西建筑2012(019):15-17.
         [2]孙俊桥;王鹏.基于场所精神视角下的山地校园景观规划探究.山西建筑,2013(010):10-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