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这首先是一道社会价值观的必答题,答案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发展;其次是发展方式转换的选择题,我们必须以“壮士断腕”、“ 刮骨疗毒”的勇气与魄力放弃牺牲环境资源的工业文明发展理念,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再次是一道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嬗变的空间解析几何题,我们要构建全球视野、全国格局、区域定位、生态优先的全国各级各类城镇体系,作为我国经济、社会(人口)、文化发展的舞台和载体。本文从剖析生态文明语境下中小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局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城市发展策略,辨析发展理念,以供相关国土空间规划人员批评和参考。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土空间;城市发展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枯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贫富分化、人才流失、个别地区社会矛盾加剧等现象屡有发生,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性。城市为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什么?成为摆在城乡规划及社会各界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立足我国发展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继承并扬弃了人类社会从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理念,以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生态文明发展方略,这对于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无疑具有重大意义。当前,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土空间规划,以生态可持续为蓝本,在一张图上划定生产、生活、生态和交通空间,以实现我国以各级各类城市(镇)体系为骨架的人口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区域协调、城乡一体、乡村振兴方略稳妥地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本着以问题为导向、以目标为导向、以过程为导向的分析思路,本文首先剖析当前中小城市发展面临的困局,以期从中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针对性地辨析国土空间规划的理念。
1 发展困局
1.1 发展困局1 中心城市首位度不足,城市空间结构松散均质化,城市中心不明显,集聚辐射能力不强。区域城镇体系中小城市(镇)发展特色不够鲜明,与中心城市的联系和互补性不够强,整个城镇体系结构较松散,难以发挥系统的整体效能。
1.2 发展困局2 城市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的发展定位不明确,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策略亟待研究。
1.3 发展困局3 城镇体系内,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模式和策略亟待研究。
1.4发展困局4 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投资拉动的外延型”发展跨入“高新技术、高密度投资的内涵型”发展,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项目、资金、人才、技术储备不足。
1.5 发展困局5 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认知尚不到位,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共识和文化氛围营造尚嫌不足。
2 应对策略
2.1策略1 围绕城市发展主轴(道路、景廊)和重要节点(车站、广场),以有机更新的方式逐步打造城市地标性建筑和充满都市性的标志性场所,不断提升城市的品味和魅力,完善配套高档次物质文化设施,以方便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满足人们身处都市、居天下之中的精神需求。
2.2策略2 强化城市空间结构控制,要一张蓝图画到底,久久为功,逐步打造“城市中心突出,城市结构明晰;产业、人居各得其所,组团发展;城市空间疏密有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空间结构”。
2.3策略3 把握生态都市主义的灵魂,把生态城市规划嵌入到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的各个层次中去,以都市主义的风范和城市生态学的视野打造都市中的自然,营造天人交通、地人交通、人人交通的频道和界面,为市民亲近自然、人际交往、休养生息提供场所,不断提高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2.4策略4 以提升城市服务效率为目标加快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步伐。
贯彻公交优先、各行其道、人车同权的交通理念,整合城市快速路、主次干路、轨道交通、传统公交、步行交通、静态交通为一体,高效对接换乘机场、车站、港口等城市内外交通,建设高效快捷、明的可达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提高城市地址的空间辨识性和路径可达性,从而极大地提高城市交通和服务效率,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商务活动、休闲消费的需求。
2.5策略5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挖掘、整理、传承和弘扬城市传统文化,孕育、创新具有时代特色的城市文化,以文化人,为城市发展注入灵魂,不断提高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6策略6 中小城市(镇)根据自己的产业特色、地域风情、人文特点、山川风貌,打造环境宜居、规模适宜、产业互补、文化繁荣、特色鲜明的城市群体,加强中小城市(镇)与中心城市间以及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通过快速路、轨道交通、互联网、物联网打造与中心城市的半小时生活圈,充分发挥城镇体系的系统整体效能。
2.7策略7 强化区域发展理念,加强城市在更大区域的定位和职能研究。
城市是区域中的城市,城市的发展是在自然和区位禀赋下,区域经济、社会(人口)、政策资源动态平衡的结果。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固定的,“山川风月常有独具之风情,文明礼仪或染一地之臧否”,这也是形成城市自然风貌和人文特色的因素。但随着国家重大基础设施的布局,城市在区域中的职能和地位则可能发生较大的改变。例如:潍坊市随着京沪高铁东线的定位和实施,其区域交通枢纽的地位得到了重大提升,如果凭借此次提升找准城市在长三角和京津冀中转枢纽和山东中部咽喉重镇的城市定位,再以独立一极的姿态参与胶东半岛城市群和青岛都市圈的耦合发展,潍坊的前景将是不可限量的。
2.8策略8 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认知,开展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模式和政策法规研究,尽快把研究成果落实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当前我们亟需强化和明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价值认知,积极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策略、实施资金来源研究和城乡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模式研究。在国土空间规划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保障农民和市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促进国土空间规划的顺利开展。
2.9策略9 “筑巢引凤”,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强化区域内产业生态链的培育和布局。首先,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在生态文明语境下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生态可持续为底线,以社会可持续为根本,以文化可持续为灵魂,以产业经济可持续为动能,四位一体,一体同功。城市发展好了,就是“筑巢引凤”,也就为高新技术产业营造了发展环境和舞台,提供了培养皿和孵化器。为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打造运转高效、现代时尚的城市风貌,大力倡导公平公正的社会价值氛围和依法依规办事的社会风尚。其次,鉴于全球化进程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我们在产业布局时,可以考虑在小区域范围内布局上下游协作的产业生态链,这样做一是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集聚效能,二是可以对冲大区域或全球协作带来的协作成本提高和其他不确定因素,对区域经济稳定发展利大于弊。
结语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网络的规划,它体现了全国范围内国土空间资源保护、利用和发展的网络定位、定性、定标(指标、目标)。是以生态空间为背景,以农业生产空间为依托,以城市群、城镇体系空间为人居环境节点,以高速公路、铁路等大型基础设施为联系纽带的巨型网络空间体系规划。本文对国土空间规划的发展理念和发展策略进行了初步研究、辨析,不当之处还望业内有识之士斧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来自网络).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0.
[3][德]克里斯塔.赖歇尔,孙宏斌译.城市设计——城市营造中的设计方法.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