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传染病、慢行非传染病双重挑战的关键时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和流动人口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发展加快,退行性疾病、功能障碍性疾病随之增加。人们的健康观念和保健意识不断增强,老年人对健康保健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些因素都对卫生服务总量、结构、方式带来影响,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日趋明显。因此,建立起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医药卫生体制与服务体系日益重要。
一、淮南市现状概况
淮南市集中建设区共有医疗机构数为637个,其中医院58个,公共卫生机构31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4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卫生院1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58个);共有床位数10891张,千人床位数6.4张,其中公办医院床位数为2885张,社会办医院床位数为6927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1079张。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医疗卫生机构规划设置滞后于城市建设发展。医疗设施布局不均衡,老城区医疗资源过剩,新城区医疗资源布局薄弱。城乡医疗卫生资源不均衡问题仍然突出。优质综合医院供给不足、专科医院细分不足。主城区内三级以上医院5所(4所综合医院,1所专科医院),公办医院医疗水平层次不齐。专科医院11所,其结构单一,数量较少,主要类型为妇产、肿瘤、传染病、精神病等较大类专。社会办医质量水准参差不齐。58所医院中社会办医院只有朝阳医院、淮南东方集团医院的规模较大,其他社会办医院层次低、水平低、质量低,不能满足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公共卫生标准过低,用地紧张。淮南市集中建设区范围内共有31处公共卫生设施,其中市级公共卫生设施8个,全部集中在田家庵区内;其余23个公共卫生设施分布在各个行政区内,模偏小、用地面积紧张、标准过低的问题,无法满足居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基层医疗总量不足、规模较小、设备落后。每个街道、乡镇均配置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大多数卫生院规模较小,设施设备差,管理制度缺,不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
三、规划目标及发展策略
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医学”的高度出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将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紧密融合,提升卫生事业发展战略定位,打造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淮南”。
到2030年,建立与淮南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体系,构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居民健康需求相匹配、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png)
覆盖率 重点打造覆盖主城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覆盖率 89% 100%
根据淮南市基本医疗卫生领域发展趋势以及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宗旨,以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确定基本医疗卫生设施规划思路为“优化布局、多元发展”。从优化区域医疗中心布局,促进资源服务均等化;鼓励发展特色专科医院,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健全完善分级诊疗体系;充分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方面出发,研究淮南市的医疗卫生设施发展和布局的策略。
四、需求预测
运用趋势外推法、服务目标法、先进城市医疗床位数校核几种方法对2030年的千人床位数作出预测,并根据淮南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确定。推导出2030年规划范围内的每千人床位数为11.0张
根据《淮南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得出2030-2030年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约为200万人,根据预测结果:千人床位数11.0张,计算各类医疗设施床位数的需求。
表5-6 2030年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预测
.png)
六、规划布局结构
根据城市性质、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人口分布对医疗服务需求,整合现有医疗资源,补充医疗服务缺口,形成三大“优质医疗服务集聚区”——田家庵医疗集聚区、高新区医疗集聚区、谢家集医疗集聚区。
田家庵医疗集聚区是淮南市现状医疗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也是医疗需求最为密集的区域,现状医院床位数供不应求,优质的综合医院亟需扩建,对现有医疗设施进行扩建提升,巩固老城区医疗服务水平。
高新区是淮南市未来人口集聚区,现状尚无运营医院,未来将以淮南市高新区医院、淮南市中医院为龙头,逐步形成高新区医疗服务集聚区,打造淮南市乃至淮河流域的优质医疗服务示范区。
谢家集区及八公山区是淮南市老矿区,鼓励现状二级医院通过内部优化、资源重组,上升为市级综合医院或有特色的专科医院,为西城区市民提供医疗服务。
七、基本医疗卫生设施政策建议
1.推进“双轮驱动”和构建“医疗联合体”。通过实施“基层首诊”、“双轮驱动”等政策,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作用,实现“小病不出社区”的目标。视社区卫生服务设施配置的数量和布局,尤其是应该尽快加强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在供给规模和医疗服务能力等方面,解决基本的医疗问题。推动“双向转诊”,使居民在就医过程中可以更加便捷的在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进行转诊,以减轻大医院就诊压力。
2.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各级财政要增加对卫生的投入,使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要积极落实政府对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补偿政策,完善投入机制,保证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行。
3.加强医疗机构监督管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卫生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避免医疗机构重复设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健全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加强城乡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医疗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医疗机构管理档案制度,加强医疗机构档案和信息化管理;建立医院评价和评审制度,强化医疗卫生服务行为和质量监管;加强医疗机构、医疗技术和人员准入监管,维护健康有序的医疗市场秩序。
4.建立居民健康卡。建设覆盖市卡注册管理中心(行政管理机构)、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制卡机构以及银行间的居民健康卡专网,建立健全居民健康卡管理系统和居民健康卡密管系统,以居民健康卡位联结介质,依托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有效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
5.实施远程医疗。丰富远程医疗技术服务应用,整合现行以各省级医院为主体的远程会诊系统,建立完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标准统一、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安全实用的远程会诊平台,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