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和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要求,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各地开始广泛应用。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方面,与传统建筑有着很多区别,将此类区别进行分析,在项目的设计前期进行考量,提高设计施工的效率,更好的实现建筑项目的经济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现浇建筑;建筑设计;结构设计
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建筑行业用工难,扬尘大等问题与越来越高的绿色节能要求等矛盾日益突出。装配式建筑以其工业化、节能、环保、施工速度快等显著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相关支持与要求,在建筑行业得以快速发展与应用。在我国,钢筋混凝土工程在多层建筑中依然占据着主导地位,与其他结构相比,其发展历史悠久、技术相对成熟、耐久性好、结构刚度大且造价相对低廉,是现阶段装配式住宅的主要结构形式。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是以预制混凝土构件为主要构件,经装配、连接、结合部分现浇而形成的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生产工业化,生产工业化的关键是设计标准化,最核心的环节是建立一整套具有适应性的模数及模数协调原则。设计中据此优化各功能模块的尺寸和种类,使建筑部品实现通用性和互换性,保证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在功能、质量、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获得最优的方案,促进建造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因此,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与传统建筑有着很多区别,下面就这些区别特点进行分析。
1混凝土结构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1.1施工周期会缩短
装配式安装施工时间比较短,由于大量建造过程可以不受外界气候影响,而在厂房里就可以进行,所以这种建造方式,很适于寒冷地区室外施工时间较短的情况。运用装配式施工,不仅较大幅度地缩短了现场安装施工周期,同时对于劳动力方面的资金投入也在降低,提高了施工机械化的程度,也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低层和多层建筑可以缩短50%以上工期,高层建筑可以缩短1/3左右。
1.2结构质量有保证
采用机械自动化、信息化管理的流水线生产,避免了施工现场很多人为因素的破坏及施工上的转包行为,质量得到控制。解决了传统建造模式中普遍存在的漏水、隔音及隔热效果差等的质量通病。
1.3资源浪费减少
由于装配式建造所需要的预制构件都是在工厂进行流水线生产加工的,流水线生产可以将具和生产机器进行循环使用,这样就较大地减少了就使得资源的消耗。
2建筑平面影响因素
2.1户型排布的影响
传统建筑在建筑设计时,为保证立面的统一协调与户内户型的排布规范标准,户型一般采用对称式排布。而住宅小区的使用和销售需求,使得同一小区内的住宅户型数量增多,一般一个项目至少有4个以上的户型。这种户型的对称排布及个数需求,就导致同一项目的楼型数量较多。对于装配式建筑而言,如预制外墙、预制凸窗、全预制阳台等,此类构件,如构件与构件之间采用对称式,则其模具实为2套模具。如将不同户型均组合到同一栋楼内,且户型排布方向相同,其余楼栋均采用同一楼型,则可以大大减少模具的套数,从而降低模具生产成本。
2.2预制构件的影响
对于预制构件本身来说,如采用预制叠合楼板,则房间的开间、进深、结构的墙柱梁布置对其尺寸有很大影响;如采用预制楼梯,则同一项目楼栋的楼梯间,建议楼梯踏步的跑向一致(顺时针向上跑向或逆时针向上跑向),即镜像排布的户型,楼梯跑向不镜像,采用复制关系;如采用预制外墙、凸窗等,则房间的门窗洞尺寸,门窗垛与现浇混凝土柱、现浇边缘构件的距离关系,都影响着预制构件的模数尺寸,如能将其类型数量减少,则也可以减少模具的数量。
3建筑立面影响因素
3.1外饰面材料的影响
预制混凝土构件由于其在工厂制作的原因,其构件尺寸精度高,构件成型好,因此可为建筑立面效果提供丰富多彩的表达形式。现今主要的预制外饰面有素混凝土饰面、瓷砖饰面、石材饰面和陶板饰面。瓷砖采用反打技术,在工厂铺贴并连接锚固件,其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强度要远高于传统施工现场铺贴瓷砖的工艺,不易空鼓、脱落。石材和陶板通过反打技术,可以取消传统工艺的干挂龙骨,节省材料和人工费用。
3.2立面造型的影响
建筑师在立面设计时,往往喜欢采用凹凸的线条线脚变化,来实现丰富立面效果的需求。而预制混凝土构件由于其生产工艺特点,凹线条的模具成本费用要远小于凸线条的模具成本费,因此在预制建筑设计时,建议采用凹线条替代凸线条的表达方式,在标准层线条尽量保持一致,或其线条变化有规律,有明显的重复率,从而达到更经济合理又美观的效果。
4结构专业影响因素
4.1阳台受力形式的影响
传统结构设计时,认为悬挑梁式阳台要比悬挑板式阳台安全,其考虑悬挑板式阳台,板上部受力纵筋在现场施工时,容易受到工人踩踏,从而导致受力钢筋的截面有效高度降低,降低了构件承载力,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阳台设计往往采用悬挑梁式阳台。但如果采用预制悬挑梁式阳台,悬挑梁内的钢筋由预制构件带出,与悬挑梁连接的现浇边缘构件纵筋现场先行绑扎完毕,则在悬挑梁与边缘构件连接节点处,边缘构件内的水平环箍基本无操作空间,施工极其困难。而预制悬挑板式阳台,由于板上部受力钢筋由预制带出,则可以避免上部纲筋由于踩踏导致截面有效高度变低的情况,且施工简单迅速。装配式建筑如采用预制阳台,建议选择悬挑板式阳台。
4.2叠合楼板对板厚的影响
预制叠合楼板由于其构件加工成本低廉,预制部分可作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层的永久性模板,减少现场模板的优势,一般在预制构件的选择中优先选用。为保证预制叠合楼板在脱模吊装及运输过程中的刚度要求,一般板跨在4m以内,预制部分厚度为60mm;板跨4m以上,建议预制部分厚度为70mm。而为保证在楼板现浇层内的强弱电专业的线管走线空间要求,现浇部分的厚度要达到70mm以上。因此,如采用预制叠合楼板,则此楼板厚度至少为130mm。
4.3预制框架柱的影响
在装配式框架项目中,预制框架柱的上下层纵筋一般采用灌浆套筒的连接方式,由于这种连接方式的特殊性,柱内纵筋直径不宜小于20mm,纵筋不可并筋(灌浆套筒无并筋连接形式),上下层同一定位处纵筋直径变化只能相差一级,且只能上层柱纵筋直径小于下层柱纵筋直径(灌浆套筒连接钢筋的直径规格不应大于灌浆套筒规定的连接钢筋直径规格,且不宜小于灌浆套筒规定的连接钢筋直径规格的一级以上)。在梁柱节点处,柱内钢筋为避让梁内钢筋,一般柱内纵筋的间距控制在100mm以上为佳,纵筋的净间距不应小于50mm。因此,如果上下层间框架柱截面变化,建议每一边收缩的长度等于柱纵筋间距(大于等于100mm);三面收柱的,尽可能控制在一边或两边,且每边收缩的长度大于100mm。框架柱纵筋配筋设计时,建议将同一位置处的纵筋不同层间直径、间距尽可能归并,如需改变纵筋直径、间距,建议4-5层一变,这样有利于提高设计、制作和施工效率,减少模具套数,降低成本。
结语
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思想和方法要贯穿于设计全过程,坚持“少规格、多组合”的基本原则,以模数化为基础,标准化为核心,集成化设计为方向,精准高效地实现完备的建筑功能和系统性建造指标,为装配式建筑建造工业化发展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李文,韩云峰.装配式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8(28):25.
[2]张统华.国内外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