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证号:45212719810915XXXX
摘要:近年来,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导致各大城市开始加强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建设,各大工民建、高层建筑、公共设施建筑等施工项目随处可见,建筑行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工民建具体的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建筑混凝土结构容易出现各种裂缝问题,从而使建筑项目的整体质量普遍下降。鉴于此,本文对相关技术措施作出较全面分析,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裂缝;控制措施
引言
近年来,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愈来愈成为现代人们非常看重的部分。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无疑会影响工程质量,因此施工企业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项目技术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管理措施,通过加强对施工人员行为规范、责任意识、技术标准,选择最为合适的施工工艺,以此减少或避免施工时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现象,从而提升建筑整体质量,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
1工民建结构中混凝土裂缝的类型
结合既往理论分析、工程结构试验以现实工程裂缝现象观察结果,发现工民建结构裂缝基本上可以细化为荷载裂缝、沉降裂缝、温度及收缩裂缝三种类型。(1)荷载裂缝:具体是在外荷载作用下,造成结构局部拉应力高于材料的抗拉强度,进而引起裂缝。(2)沉降裂缝:该种裂缝会对混凝土结构完整性形成较明显的破坏作用,主要是因为地基不均匀沉降而造成上部结构出现的裂缝。(3)温度及收缩裂缝:是在温度与收缩变形作用下而引起的裂缝,结合既往工程案例,发现大多数温度收缩裂缝是表面裂缝,伴随时间的推进可以发展为有害贯穿裂缝。对已发生的裂缝总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荷载裂缝所占比重相对较少,大概为10.0%~20.0%,沉降和温度裂缝占有率约为80.0%~90.0%,温度裂缝比沉降裂缝更为常见。
2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成因分析
2.1设计欠缺合理性
对国内现在投用的民用建筑与公共建筑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混凝土设计不合理的情况较为常见,在设计实践中很多人员并没有严格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针对裂缝宽度的设计,并没有做到精确把控,增加了建筑混凝结构裂缝发生的概率。很多设计人员实践中因为没有加强混凝土结构类型的防控,很可能导致设计出的混凝土配合比不符合工程建设要求,影响建筑体的承载性能,必然会增加混凝土结构裂缝发生的风险[1]。
2.2未能合理选用施工材料
混凝土结构构成以细骨料、粗骨料、水泥石、水等原料为主,水泥与水易形成水化反应,形成的热量较高,内外温差较大会造成混凝土结构内部形成较明显膨胀。表面混凝土对内部空间稳定性形成一定束缚作用,混凝土极限拉伸变形与抗拉强度均处于较低水平,混凝土表面在牵拉力作用下,容易出现收缩,促进结构裂缝的形成、发展过程。相关规范规定,混凝土配制比以0.25~0.39为宜,普通混凝土水灰比可为0.6左右。很多施工单位选用了较大的水灰比,以致水化反应后,较多的水分会滞留于混凝土内部,形成较多气泡,以致混凝土强度与有效截断面积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因应力集中而造成孔隙周遭开裂。
2.3施工期间质控不严
在具体施工期间,相关技术人员为追赶进度或缺乏质控意识,未能严格遵照相关标准要求可控制建筑整体施工质量;施工单位也未能加强施工人员行为监督,不利于优化混凝土结构设计效果,一方面会增加工程施工难度,另一方面也会诱发结构裂缝等多种质量问题。
3控制混凝土结构裂缝的措施分析
3.1完善混凝土结构的设计
在设计混凝土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或规避结构断面形成突变现象而引起应力集中的情况。若发现混凝土结构或造型欠缺合理性,应及时实施补救或加强措施予以处理。混凝土收缩是引起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鉴于以上情况,可以把适量膨胀剂掺合到混凝土中,以实现对混凝土收缩情况的有效代偿,其有益于降低结构裂缝发生的风险[2]。在具体设计中,若发现工民建高度>45m,则建议在混凝土结构中间位置规划后浇带,并把数量适宜的加强钢筋安置于后浇带两端,其目的是减少温度变化及应力不均对混凝土结构完整性形成的影响,降低结构裂缝发生的概率。在选择混凝土原材料时,建议选用级配较好的砂、石等,并确保其含泥量符合相关规范要求。在在选择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级别时,应充分结合混凝土结构的现实要求及其所在环境条件,最好不选用高强度水泥材料。为最大限度的优化工民建施工设计工作质量,要求有关人员一定要确立质控意识,真正认识到预防混凝土结构裂缝的必要性,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技能水平,探析诱发结构裂缝的主要因素,在设计环节实施有效的防控措施,完善工程设计效果。
3.2加强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
为全面优化工民建施工质量,在合理、全面设计施工混凝土构件的基础上,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也是关键的一项工作。在施工阶段,施工人员应科学配置任务,确立“安全质量第一”的施工理念,严格执行责任化制度,促使各个施工人员均成为工程质量的控制主体。以上措施的实施,能将复杂的大型工民建混凝土结构施工有效分解,针对施工期间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追究,实施相应的处罚措施,以儆效尤,真正确保各项施工作业能高效、保质保量完成。还应加强施工人员业务技术、职业素养的培训,连续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协助他们能协助掌握混凝土结构施工及多种机械设备的使用要点等,严格遵照相关规范与工程设计要求施工,以进一步保证工民建施工质量[3]。模板工程是工民建施工的重要内容之一,应加强末模板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具体要做好如下几点内容:①确保模板构造合理,减少或规避模板间形体发生改变的情况,以上措施对混凝土裂缝问题起到一定防控作用;②保证模板与支架均具有足够的刚度,以免在施工荷载(尤其是动荷载)作用下,模板结构出现较大形变而引起裂缝;③科学掌控拆模时间不宜过早也不宜过迟,过早可能会造成早龄期混凝土结构损坏或开裂;过迟可能会错失水化热峰值及最适的养护时机。
3.3加强混凝土结构的养护
混凝土养护工作不到位是引起结构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就要求工民建施工期间施工人员积极落实建筑物的养护工作,以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减少或规避其在硬化期间出现较明显的收缩现象,特别是在夏季气温较高的工况下,更应该加强混凝土的养护管理,其目的不仅是预防收缩裂缝,还有益于减少温度裂缝的形成率。做好施工缝隙和后浇带处理工作,也是规避结构裂缝的主要措施之一,针对施工缝隙内滞留的杂物一定要整体清除。予以混凝土早期养护工作一定重视,适度延长养护时间,在气温高、湿度低或者是大风条件下,更应保证早喷水养护措施使用的时效性[4]。
结束语
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的常见质量问题之一,在工民建施工期间是难以完全规避的,其会对工程整体建设质量形成严重影响。通过对引起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发现,很多因素是可以规避的,这就要求施工人员在施工中确立质控意识,不断提升业务水平,严格遵照相关规范标准,加强工程设计、施工质量及养护环节的质量管理,以将混凝土结构裂缝发生率降至最低水平,从根本上保证工民建施工质量,协助施工单位获得预期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启怀,杨宗朝,万勇,李碧新.工民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处理技术的实际应用效果观察[J].绿色环保建材,2019(09):150+152.
[2]李启怀.刍议工民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处理技术的创新应用[J].四川水泥,2019(04):247.
[3]朱佰成.工民建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裂缝处理解析[J].居业,2019(03):135.
[4]胡杰,赵昇熙,吴永庆,杜现伟.工民建结构裂缝成因与控制措施[J].山东工业技术,2019(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