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发表时间:2020/6/2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第5期   作者:吴尔斯林
[导读] 本文对苗侗民居建筑结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展开了探讨

         摘要:本文对苗侗民居建筑结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展开了探讨,文中先对苗侗民居建筑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分别对穿斗式干栏木楼、鼓楼等建筑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其后对苗侗民居建筑结构特点的文化意义进行阐述。
         关键词:苗侗民居;建筑结构;文化意义
         苗族和侗族作为贵州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民族,作为当地的世居民族长居于此。故此,苗族和侗族聚落的居民在“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下,彼此之间生活往来文化相互渗透。由于身处于西南多山地区,苗侗居民秉承“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信仰依山傍水修葺自己的房屋。但也由于不同的可客观因素使得在建筑选址、建筑材料、建筑布局、装饰装修、构架方法和色彩等存在着不同的差异[1]。这也是各地民居发展的客观基础条件,苗侗两族均是聚族而居,以寨作为居住单位,本文就苗侗民居的建筑结构进行探讨。
一、苗侗民居建筑结构特点
         历史上,苗、侗两个民族在曾活跃在荆州、江淮等地区,侗族先民曾是古代百越中的骆越,因此故地本来是东来沿海地区[2]。但因为历史发展中的较多原因,导致侗族先民迁徙至中国西南地区。在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苗侗族长期居于山区生活,创造了具有特点的建筑文化,尤其是民居建筑,是我国各个民族民居中最为鲜明的一支。侗族建筑中,穿斗式干栏木楼是最为主要的形式,遇见岩石能够附着,遇见沟渠,则可横跨,是一种与气候条件、当地形貌、森林资源、生态环境等条件相适应的建筑形式。
1、穿斗式干栏木楼结构
         侗族民居中,底层是为架空结构,以此储藏物品或者蓄养家畜。底层架空结构,由木楼板与室内隔开,但木楼板之间具有缝隙,可以使凉爽空气与室内进行流通,更便于室内空气流动,能够达到散热、通风的效果。不仅如此,底层架空结构能够使建筑具备防洪、抗涝的效果,且能够抵御猛兽虫蛇的威胁。民居建筑中,生活起居等活动主要是建筑二层中,主要含有火塘、檐廊、卧室、火塘等布局,木楼各层空间多是敞开、外露的。檐廊能够挡雨、遮阳,是室内与室外过渡的空间,也是休憩、劳动的场所。檐廊设计能够使通风效果良好,便于空气流通,进而调节室内外气温。屋顶设计挑檐及檐廊面积足够大,以此形成了大面积阴影,以此使多数居住、活动的空间都位于荫蔽处,可预防阳光辐射。屋顶山部的设计具有歇山和悬山两种,开辟出偏厦的民居必须用歇山进行处理。侗族民居中也设计了阁楼,一般是做储藏功用,同时也使建筑具有了隔热保温的空间,能够使屋顶保证通风效果。侗族民居二楼结构一般会层层出挑。运用最底层穿枋悬挑,第二层在其上挑出约60cm,第三层在第二层上挑出约60cm,以此使倒金字塔式木楼结构形成,增加的空间能够作为走廊、阳台、卧室等用途。这是侗族人民在空间利用上的独到见解。总体来说干栏木楼的底层结构是不规则的,这是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为了使侗族人生活起居更为便利,同时应用架空、切角、悬挑等方法,使木楼底层以上的空间改变为规则的矩形形状,能够与复杂地形和地貌相适应,同时可保证室内空间的规整。
2、鼓楼的建筑结构
         鼓楼坪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侗族人民娱乐、休息、集会提供场所条件,但在应用中也具有微气候改善、建筑密度调节的重要功能。在丘陵地带进行鼓楼的建设,要兼顾规模和活动场地,最为常用的方式便是架空建筑局部。牙寨鼓楼主体部分往往是在高坎上完全架空。村寨道路便是鼓楼的架空部分,为了使道路更为通畅,在进行鼓楼建设中将不是承重柱的柱体在鼓楼下方悬空。鼓楼架空的位置也被称为风雨桥,不仅可以便于交通,同时也能使村民获得可娱乐、休憩的场所。一些风雨桥的设计中,将人畜分开,人行较之动物行走的桥面更高1.5m,于此情况下使得人行道更为安全、洁净。地层架空的结构,使地面在建筑建设中得到解放,为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提供公共场所。

比如三江独峒寨中,水塘、溪流随处可见,沿岸的民居为了使道路形成,将临水侧柱间距取值统一,以此使风雨廊形成,可以为村民提供全天集散、运输、交通服务。
3、堰塘水枧的建筑结构
         侗族人民的民居均是木结构,因此在火灾发生的几率上相对较高,而建筑密度较高的情况下,一旦发生火灾情况,那么灾情就会急速蔓延,控制较难。为此,在村寨中就有了遍布堰塘的情况,不仅减小建筑密度,同时提供了消防水源,一旦火灾发生也只会影响极小范围内,事态是可以控制的。侗族人民还善于开发堰塘空间,很居民会在堰塘上进行粮仓的设计,以此为农业生产提供藏物场所。堰塘和鼓楼坪和戏台等公用建筑,均是结合在一起的以此使公共建筑整体性更强,层次性更为丰富,且在中心空间上极为灵活、自由。侗族居民饮用水方面,多是井水,侗寨村边有很多水井,水井四周多有伞盖乔木等植物,或者是进行井亭的建设,进而保护水源,在井亭上也会有浇筒,为行人提供饮用水。高山村寨之中,逶迤连绵的水枧划分山泉引入到各家各户,方法为竹筒分泉。这一方式具体便为:竹空其中,百十相接、架谷越涧,虽三四十里,均能引流,这一方式极为古老。村寨之外,则是轮转不息的水水车,利用水流自身的力量将水从河中引去那村寨和农田。一般而言,水车会与村寨边河岸设置,也是村寨景观的外延,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苗侗民居建筑风格。
二、苗侗民居建筑的文化意义
         建筑受到影响的条件是极为众多的,譬如气候、地形与建筑材料。气候湿润的情况下,要保证通风和防潮功能;地势平坦土地为农用地时,就要栖身与崎岖处,同时要保证建筑的使用效果;当地建筑材料有限,最为优质的便是杉树木材。在通风防潮、建筑地不平坦、建筑材料有效的情况下,使得苗侗穿斗式木结构吊脚楼民居建筑形制逐渐形成。这是当地环境影响的结果,并且作为山地建筑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在此中也不能磨灭了苗侗先人在居于狭、奋而上的追求,这是在苗侗民族发展中受困于地形时的强烈感受。在实践中发现,苗族掌墨师,即苗族土木工程师对于苗族民居建筑的评价为像鸟雀一样,张开翅膀,翱翔于天际。这也是穿斗式建筑给人强烈的艺术感受。
         身处于苗寨中,无论是竖向空间或是横向空间,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气势,这种气,追其根源还在于建筑自身的内在之美,是建筑作为艺术品精神的功能。反观现代城市建筑,四四方方的钢筋混凝土为绝大多数,没有艺术美感,而在应用中耗费的资材却是极多。苗侗民居多数位于山区,沿着山脊自下而上的纵向展开,民居鳞次栉比,极有秩序之美。而在纵向,基本是沿着等高线顺地形自身条件进行横向延伸。因为苗侗民居的纵向、横向延伸有较大自由度,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居民都能按照自身意愿进行营建基址的选择。虽然在地形限制下,建筑之间并非为完全相同的等高线,但参差交错,更具灵动之美。各个建筑建设中,因手法存在差异,所以在建筑形制上会存在一些差异。苗侗民居建筑文化以自由豪放、简洁明快的特点,单体建筑之间也没有院落组合,促使建筑空间最大化的开放。这种开放也使得建筑内空间、外部造型处理更为有利,以此使建筑空间的处理更具有弹性。进行苗侗民居的建设中,是需要居民自身完全参与的,居民自身是投资人,同时也参与到设计、建设过程。因此,房屋具有居民自身的印记,在建设中融入了房屋所有人自身的意图和设想,进而在共性之上表达出了各种个性。所以苗侗建筑更具有个性化、个体化的特征,在发展中使苗侗民居建筑千姿百态,空间层次丰富多彩。
结束语
         现代建筑行业发展极为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却更为重视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建筑的艺术价值,从而使城市建筑千篇一律,极为枯燥。通过本文对苗侗民居建筑结构及其文化意义的探讨,明确苗侗民居建筑的结构特点及其特点,能够为现代民居建筑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汪伦杰.基于可拓符号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再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8,144(07):46-47.
[2]胡颖,李田.江西古民居建筑结构及装饰艺术研究──以汪山土库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000(020):209-2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