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工民建工程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基础居住需求,也更要体现节能环保与使用安全性。尤其对于安全性方面的因素而言,诸如面对地震等灾害,建筑抗震性能不足就会使得建筑出现较大损坏,从而危害人们的安全。所以做好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具体是确保建筑使用安全和稳定性的关键所在。所以本位基于此,探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
关键词:工民建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措施应用
1 工民建中的抗震设计理念
抗震设计理念,实际上就是通过对工民建建筑在实际地震过程中受到的破创结构,运用地质、建筑知识等和工程建筑经验,总结归纳出一种方法、理念和思路,并对建筑设计进行整体或者细节上构造的全过程。但地震实际上是由于地震波引起一系列的随机性、多变性、不确定性的震动,所以对地震监测目前还是一项很难准确解决的科学难题。但人们在面对这一地质灾害上不能就此束手就擒,通过千百年来的经验积累和逐渐进步的科学技术,工民建建筑在涅槃中不断创新、重生,抗震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2 工民建结构中的抗震设计方法
2.1以结构中的基本构造为依据
大多数的建筑一般都会采用钢筋水泥的结构,在进行建筑的抗震设计时必须将这一结构特点充分的考虑进去,尤其是钢筋的规格、大小、横截面积等,并根据材料的强度来进行抗震方案的设计。在一般情况下,施工部门都会采取限制建筑楼层和高度的方式来达到提高建设抗震强调的目的。大多数采用砖混结构的建筑都会采取这种抗震设计方法。但对于横纵墙的建筑结构一般需要对钢筋水泥强度进行控制来起到确保建筑强度的要求。
建筑场地的稳定性是确保建筑稳定性的基础,因此在进行工民建结构的抗震设计时也必须将建筑场地的稳定性考虑进去。首先,在建设的外部结构设计时就要做好建筑间距、建筑空间、建筑外观的合理设计和规划。此外,还需要考虑到建筑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位移和形变情况。建筑场地中的障碍物也会影響建筑的抗震性能,尤其是处在建筑出入口的障碍物将严重妨碍地震发生时人员的疏散速度,因此,对于建筑出入口的障碍物必须进行及时的清理,还应当适当提高出入口的高度和宽度,确保人员能够及时的流通和疏散。
2.2以建筑结构性能目标为依据
进行工民建的抗震设计就是在地震发生时能在最大的限度内确保人员的安全疏散和撤离,将人员伤亡和财物损失尽量控制在最低的限度内。为有效预防地震危害,应当对建筑范围内发生的最大震级进行及时的掌握,并根据最大震级来进行建筑的抗震设计。良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同时确保建筑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的完好性,尤其是建筑内部一些关键的环节和结构必须有良好的抗震性。除了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外,在进行建筑结构的设计时还应当考虑到建筑的抗风性。一些恶劣的台风天气也会对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严重的破坏,还会影响建筑的使用年限。建筑的结构设计应当充分满足以上几个方面的要求。
3提高抗震设计质量的措施分析
3.1选择合适的施工场地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速度较快,工民建项目不断投入建设。目前,各大城市已经形成了一种寸土寸金的状况。这一情况给建筑场地的选择带来了较大的阻碍。一般来说,工民建的抗震性能、安全性能评价需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可能给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合理分析。根据评测结果结合相应的等级判断标准进行合理划分。对此,建筑设计单位以及必须根据相关文件要求进行科学设计。而建筑场地就是对工民建建筑质量有着巨大的影响的因素。根据相关文件规定;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划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甲、乙、丙、丁。其中甲类是指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容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因此,在进行建筑物场地的选择时,应该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将建筑场地对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在一些建筑项目,特别是地基较软的工民建抗震设计时必须要加强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设置,从而提高建筑物对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力。
3.2对工民建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相对应的,人们对于建筑物的结构需要与功能需求都在不断增加。因此,近些年的工民建种类不断增加,其结构形式、结构种类得到了极大丰富。这一现象的出现给工民建结构设计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与此同时,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受到当地的自然条件影响较大。选择一个科学合理的结构设计方案已经成为工民建抗震设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对工民建结构进行设计时,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当前最为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具有强度大、抗压能力强、抗变形能力好、抗震性能好的一系列优点。对此,在进行工民建结构设计时必须根据工民建的功能需求、以及当地的自然情况并结合建筑物的抗震要求进行合理选择。从而给抗震设计提供良好的建筑结构基础。在具体的工作中,建筑结构体系的不同对于建筑物抗震设计也有着较大影响。一般来说,在高层建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应该将侧移刚度作为最重要的思考对象。且随着楼层的增加,建筑物的侧移刚度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发生时,建筑物的整体结构会由于地震的作用而发生摆动,使建筑物的水平位移不断加大。这就对建筑物的抗侧移刚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3加强设计管理,提高抗震设计质量
设计过程是对设计结果影响最大的环节。加强设计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对提高抗震设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事实上,能否做好建筑物抗震设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对于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十分重要。然而,我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建筑行业繁荣的背后是结构设计、抗震设计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时代发展对工民建结构的设计、抗震设计的要求。对此,设计师们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学习,增强自身的设计能力。严格按照相关设计要求、设计理论以及设计原则开展设计工作。在具体的工作中根据项目的具体环境特点、结构特点、功能特点进行分析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4 总结
尽管对于现阶段更多工民建建筑的使用,在稳定性和质量方面已经有更多基础保障,诸如钢筋的支持以及高强度混凝土等材料的支持,但在面对地震时,需要的却是更加稳定的结构。所以做好对工民建的抗震结构设计,再加上先进的材料与施工技术,就能够切实提升建筑整体的抗震性能,从而保障人们居住安全。
参考文献:
[1]肖丽丽.工民建房屋建筑防震加固技术的运用[J].四川水泥,2018(07):106.
[2]林波.如何强化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建材与装饰,2017(11):92-93.
[3]莫建中.浅析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探讨[J].现代国企研究,2016(12):18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