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狭小场地内高层办公楼的精细化设计 —以无锡市锡东新城企业发展综合楼为例

发表时间:2020/6/2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月5期   作者:李焕杰
[导读] 在节约用地和建筑功能不断融合升级的背景下,高层建筑街区尺度的小型化和建筑空间弹性可变必将是未来办公建筑设计中将要面临的现实趋势,

         摘要:在节约用地和建筑功能不断融合升级的背景下,高层建筑街区尺度的小型化和建筑空间弹性可变必将是未来办公建筑设计中将要面临的现实趋势,于是高层建筑的设计需要打破以往形态布局的惯例,从总体布局、功能形态、直至地下空间的精细设计来求得空间效率的合理以及建筑和城市的共赢。
         关键词:狭小场地;精细设计;复合功能;弹性空间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增加,以及城市土地价格的不断攀升,城市可建设用地的划分也越来越小。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中,其需要满足的使用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变化、演绎。如何在狭小的地块中,在建筑设计之初,就充分考虑建筑功能的可变性,对建筑总体布局、功能形态等进行精细化设计,是未来高层办公建筑设计中要不断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合理的规划布局
         无锡市锡东新城企业发展综合楼项目位于锡东新城商务区,依托商务区的成熟配套条件,具有良好的交通、景观等方面的优势。建设项目主要功能包括商务办公,会议中心,配套商业等。项目总用地面积为6636平方米,容积率6.0-6.5,建筑密度不大于70%,且建筑高度不超过80米。建筑沿南北两条道路界面街墙贴线率不低于75%,街墙高度不低于15m。
         如何在面宽60,高度75米的范围内,创造出积极开放、高效灵活且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办公体量,将建筑与城市周边景观相结合,在场地建立多层次、共享型的城市连接关系,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设计初期我们尝试了回字形、二字形、左C字形和右C字形四种不同的布局(图1)。通过几个方面的分析,最终选用左C字形的规划结构。一方面,规划布局考虑到兼顾上位规划的延续性,结合基地左侧地块的右C字形布局,共同围合形成共享景观庭院,有利于创造良好的新区科技创新氛围;另一方面,结合城市人流来向、道路等级以及周边已建成地块的城市空间感受,裙房沿兴吴路设置,从高层到裙房的连续体量有利于打造标志性建筑形象和塑造良好的城市界面。此外,规划布局也系统的考虑消防设计的可行性,高层可建设范围北侧为城市绿带,不宜设置登高场地,规划布局围合的空间恰好可以设置消防登高场地。
         项目规划北侧为一栋19层的高层,南侧为四层裙房,北侧高层和南侧裙房之间通过东侧的5层裙房体块进行连接,东侧裙房体块采用底部两层架空的处理手法,打造连接兴吴路和同惠街的景观视线通廊,同时也兼顾城市人流的主要来向,使塔楼的可达性更强;南侧和东侧裙房采用多层退台的处理手法,与北侧高层围合而成的景观广场构成完善的垂直绿化系统,创造不同标高上的生态体验,打造新区的绿色建筑标杆。不同高度的裙房和体块错动的高层,共同形成空间丰富、体块挺拔的标志性建筑形象(图2)。
二、创新型复合功能空间设计
          本项目的主要功能包含办公及配套商业等。根据项目定位,我们把办公产品又细分为业主自用办公、标准化办公、大企业办公、中小企业办公、孵化创新共享办公等多种产品。产品的多样性对规划功能布局的复合性和空间的灵活性要求较高。在整体功能布局上,北侧塔楼以办公为主,南侧裙房沿街商业价值高,以配套商业为主,两者之间的东侧裙房设置共享办公配套用房。
塔楼平面形式选择了最为高效的矩形平面,充分利用了基地高层的可建设范
围,提高了狭小地块的土地使用效率。以矩形平面为基础,为了避免太宽且呆板的立面形象,塔楼通过体块的错动,创造垂直挺拔的建筑形象。在核心筒的布置方面,放弃了边筒的形式,采用中央核心筒布局,力求增加了塔楼的采光面,创造更加舒适的办公环境。
         塔楼采用创新的双核心筒平面布局(图3),满足业主要求的自用办公和对外租售办公人流分开的要求。同时根据自用和租售办公的面积分别布置不同数量的电梯。
         在功能布局方面,首层设置两层通高的办公大堂及配套物业用房,二至四层设置共享办公空间,可为处在创业初期的中小企业提供灵活的办公空间或工位;四层与东侧裙房连接处设置职工餐厅,五层塔楼与东侧裙房连接共同设置共享会议功能空间。标准层办公空间开敞,不设置隔墙,有利于后期灵活划分,满足标准办公、总部办公、平层办公等多种不同的功能需求。16层至19层为业主自用办公楼层,通过电梯管控,使得自用电梯只能到达16-19层,租售办公的电梯到15层结束,也不能到达上部。在16层自用办公楼层正对电梯厅设置五层通高的中庭,顶部采用玻璃采光顶 ,打造空中生态共享办公空间。


         南侧裙房主要功能为配套商业,为了保证后勤流线和客户流线不交叉,平面上也设置了双交通核,一个布置货梯和配套等功能,满足后勤的需求;一个布置两台客梯和楼梯间,作为主要的公共交通核,在首层设置公共门厅。   
         裙房首层设置配套商业,由于商业价值高,把空间划分为商铺,部分沿内部围合广场设置,部分沿街设置,保证商业价值最大化;二层、三层开敞空间作配套商业,可以整体出租或出售,满足客户的大空间需求;三层靠近内部景观广场一侧进行退让形成室外平台,打造花园式街区风情商业;四层为职工餐厅,四层屋顶可作为东侧裙房五层会议层的室外空中庭院。
         规划布局与复合型功能空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通过对目标客群和现代产业办公空间的研究,根据产业发展规模和人均使用面积,将项目划分为多种不同尺度的产品线,形成工作空间、交流空间和配套空间三种不同的空间体系,力求打造“一个立体景观街区”、 “多种产品模式”、“三类复合空间”相融合的生态锡谷科技园。
三、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和创新尝试
         由于用地狭小紧张,机动车停车需要全部设置在地下。同时,项目要求地下车库必须接入锡东新城地下车行系统。地下车行系统的接入点标高距离场地正负零高度为10.6米,设计之初发现这个高度做两层地库竖向空间比较浪费,也无法满足停车数量要求,最终选用三层地库的设计方案。要在10.6米内解决三层地库,对各专业都是一种挑战。同时,地库边界与连通通道之间还有9米间距,如何充分利用这部分空间,也是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层地库的层高分别为,地下一层4.2米,地下二层、三层均为3.2米(图4)。地下二层、三层为了尽可能取得较高的净高空间,结构最终采用了井字梁形式,减少设备管线所占用的竖向空间,在满足车库使用净高要求的前提下,降低层高,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停车。
         地下三层设置两个连接口与新城地下车行系统连接,连接口同时作为本项目地库的一个出入口使用。地库边界与连通道之间的9米间距设计一并考虑进去,作为地库空间使用。地下二层设置了部分非机动车库,同时地下二层靠近连通道一侧的地库边界进行了拓宽,跟连通道上下对齐,增加了停车的数量。地下一层因为设置了变电所,所以层高相对较高。此外,项目采用BIM技术,模拟设备管线走向,检测管线碰撞,把地库空间的净高空间做到极致。
         在地下车库的通风方面,设计之初尝试采用无风管诱导通风系统,与传统通
风管相比较,通风竖井不占用梁下空间,能有效降低层高,节省风管,减少投资。但是在施工图深化设计阶段,由于地通风竖井对立面的影响,以及地方消防对排烟的要求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量,并未采用此种系统,也是本项目的一个遗憾。
四、与立面造型紧密结合的开启扇设计
         传统高层办公楼为了保证立面效果,一般尽量减少开窗面积,只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面积,这种做法会导致,办公空间室内空气流通不畅,给实际使用带来一系列问题。
         为保证立面效果的可实施性,在设计之初,我们就考虑到后期开窗对立面效果的影响。将立面开启扇与幕墙结合设计(图5),开启扇设置在金属幕墙的两侧,幕墙的立面分割与开启扇的高度保持一致,在开启扇高度的位置由原来的金属板改为同色的穿孔板,这样既保证了立面效果的完整性和可实施性,又削弱了开启扇内开之后对室内空间使用的影响。因为每个项目的立面都不同,这就要求设计师在立面设计的时候就要综合考虑,尽量避免后续空间使用常见的一些问题。
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城市不同类型高层办公建筑需求的演变,城市狭小地块的高层办公楼设计,必须要在设计之初,考虑全面。设计者应以扎实的专业功底、清晰的分析能力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去面对,在规划布局、产品类别、空间需求、立面形式等多方面做到精细化设计,保证项目的可实施性,创造出合乎时代、满足功能、形象清新的办公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赵前,陈雳. 高密度、小地块城市环境中的高层办公建筑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12.12.
[2]姚冬晖.狭小场地内的精确设计—以泰州市金融CBD三号地块为例[J].浙江建筑,2016年07期.
[3]董春方.城市高密度环境下的建筑学思考[J].建筑学报,2010(4): 20-23..
[4]梅洪元,朱莹.高层建筑创作新发展[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