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有许多中小河流,最近几年,因为自然灾害发生次数颇多以及堤防建设的实施,河流生态系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所以,中小河流的治理已成为生态系统恢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文章主要阐述了中小河流治理现状,详细分析了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研究了中小河流治理的生态恢复,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生态修复
前言:人们的生活水平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得到了明显提升,河流的开发和污染随之也变得越来越严重。最近几年,通过不断努力,我国在环保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十分显著。但在河流治理期间,始终存在污染物连续排放已超过河流生态环境容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所以,当务之急是基于现有河道治理,建设与修复河流生态,以充分满足健康环境需求,帮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障社会经济的和谐稳定发展,确保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改善生活质量。
1治理现状阐述
1.1洪涝灾害屡见不鲜
河流的自然曲流,能够使河流的流速逐渐降低、能够做到蓄洪涵水,促使洪水的破坏力减弱。当洪水来临时,通过两岸防护林的蓄水功能和水体的渗透功能自然河岸可以调节和储存洪水。而在人们生产互动中的裁弯取直(河曲发育过程中,相邻曲流环间的曲流颈受水流冲刷而变狭,一旦被水切穿,河道即自行取直。这种河道被水切穿取直的现象,称为裁弯取直),不但对洪水的流向进行了改变,而且还使洪水的流速、河道坡度和水动能得以增加,使洪水下切河槽及冲刷河岸现象越来越严峻,使河岸和堤防的崩塌速度明显加快。
1.2河流规划不周全
在河流管理期间,我国更注重大江大河的管理,而对中小河流的管理似乎不太注重,规划也相对不严禁、不周全。我国已在黄河、长江等地修建堤坝等水利工程,以实现分洪泄洪之目的,并对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设立,以有效防治水资源污染。对于中小河流,这些河流很少被纳入国家重点治理的范围。因此,中小河流存在着水资源利用率低、防洪措施不到位、水资源污染严峻、水土流失严峻等问题。引发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不仅有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还有人类活动的破坏。
1.3对河流系统性功能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在中小河流管理期间,忽略了河流的系统功能。然而,在实际中小河流管理期间,对自然演变规律必须要一直遵循,与此同时,还要对河道的水流结构和形态实施各种各样的设计,尽可能地采用复式断面,通过科学地处理植物根系的锚固,切实建设一个与沿河动植物生长相适应的场所,也可以提供一定的基础平台为河流系统间的能量流动,进而对河流水质的自然净化进行更好地保障。
2治理技术分析
2.1需科学、合理地设计与规划中小河流
过去中小河流治理不具备科学性和综合性,所以,中小河流治理必须有一套完整、全面的设计方案,并依据科学的设计标准执行。在规划设计中小河流前,对调查工作要科学全面的实施,对中小河流的治理关键点要综合考量,从而对建设标准进行科学、合理的确定,与此同时对各种关系要协调考虑,将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设计工作做好,以确保中小河流的防洪安全功能、供水安全功能以及生态安全功能等等。
2.2需建立健全投资机制,保障长期有效
中小河流治理工作具有艰巨性、复杂性以及长期性特征,所以,在中小河流治理期间,要将地方及中央力量进行有机融合,以便对较弱防洪能力的中小河流进行加快治理,与此同时,与国家中小河流综合治理规划相结合,将投入力度加大。在中小河流治理期间,要对各项防治标准进行落实,还要建立健全投资机制,保障其长期有效,进而使中小河流治理资金逐渐增加,有效提升中小河流治理水平。
2.3在治理过程中有效融合工程及非工程技术措施
据相关研究可知,工程及非工程技术措施对中小河流防汛抗洪水平具有提升作用,所以在治理期间,为提升治理水平,需要有效融合两者。
2.3.1实现洪水预警系统的科学性、合理性
一些中小河流地区暴雨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有必要在这一地区加强建设洪水预警系统,以对洪水灾害的侵袭进行有效预防和控制。这项技术不仅成本低,而且效果十分显著,同时还能将中小河流的防洪能力提升。
2.3.2全面培养相关人才,强化管理维护
在我国诸多中小河流防洪工程管理期间,通常比较重视施工,而对后期的管理和维护不够重视,因为缺少一定的维护工作,所以经常会出现中小河流洪涝灾害现象。在一些中小河流基本防洪工程中,管理体制不完善,维护措施不合理。因此,必须加强培养维护与管理人员,强化培训力度,提高维护与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技术能力,同时帮助维护与管理人员端正工作态度,增强维护与管理人员的责任感。因为中小河流管理单位唯有这样做,才能将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做好,将中小河流管理水平提升。
3生态修复探究
3.1科学地选择生态修复方案,合理设计流程
在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期间,当务之急是要明确中小河流生态修复工程的目的。同时将其工程的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作为依据,来对其工程的流程和效果进行评价。中小河流生态修复需要明确设计方案、设计要求、设计内容、设计目标等。通过对中小河流资料的对比分析,明确初期生态修复方案,并根据中小河流防洪墙、堤防、岸坡的特点,对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进行提出。然后对每一环节方案实施研究和设计,并对各种因素如经济因素、生态因素、安全因素、水力因素等进行详细分析。
3.2尽可能地渠化及硬化中小河流治理
国内外实践案例表明,裁弯取直所带来弊端有很多。如裁弯后,将会退化河岸带的生态功能,会严重破坏水生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与此同时,因为洪水流向被改变,将会加剧河道坡度、流速和水动能,洪灾也会越来越剧烈,而且屡见不鲜。所以,尽量不要将弯道切割得笔直,应符合河流原来的曲流和蛇形。同时,在中小河流治理期间,要尽量保证上游和农村路段的原貌。在农村段岸边,如果有住户或大量良田的河段,就需有效融合工程与生物措施,其他地区,如中小河流上游和耕地不受保护的中下游河段,不能采取保护措施,也就是说,没有工程防洪形式,使河流适应自然变化而独立发展,从而回归到河流两岸植被的自然生长空间。
3.3建议建设生态护岸
采取植物或有效结合植物与土木工程的方式,在良好生态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及创造基础上,防护河道坡面的一种新型护岸型式,即生态护岸。生态护岸将防洪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自净功能融为一体,成为了护岸技术的必然发展趋势。在建设生态河岸中,以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使用自然结构和形式来顺应自然过程。应提倡在条件允许的河段尽量采用植物保护,如果部分河流河床质量抗冲能力较差,在村庄、厂矿、河流凹岸等易冲刷的关键部位,可在设计水位以下采取工程措施,在设计水位以上仍可采用植保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小河流治理中,为提升中小河流治理水平,不但要使用科学的治理技术,还要与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此外,加快治理与修复中小河流的生态,不但是简讯抗洪的重要方式,还是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姜成艳.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研究及生态修复研究分析[J].内蒙古水利.2014,02(8):17-19
[2]李小平.王影.韩会生.东北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及生态修复设计关键技术探究[J].全国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交流研讨会.2014,01(6):23-24
[3]胡昊.中小河流治理中的技术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09(12):31-33
[4]龚节郊.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研究及生态修复探讨[J].大科技.2013,05(3):19-21
[5]袁卫玲.关于中小河流治理中的生态修复[J].湖南水利水电,2013(5):70-72.
[6]段祖利.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研究及生态修复[J].河南科技,2016,(7):139-140.DOI:10.3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