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想促进河道治理朝着绿色生态的方向持续前进,且兼顾文化休闲以及生态景观等功能,就必须实现对河道的综合治理,转变单一的河道治理。在此转变的实施过程中,既要充分融合景观设计、环保以及水利等多个方面,还需要积极探索符合治理理念的技术方法。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河道综合治理中应用湿地的发展现状,其次分析了建设湿地的基础原则,然后提出了湿地生态建设的驳岸处理以及湿地生态建设的植物配置,最后探讨了湿地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发展展望,希望能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从而为我国河道治理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河流;湿地;水质净化;生态;景观
前言:河道在人们的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防洪排涝、航运交通以及日常用水等。但在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下,河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道的结构,还使其成为了受纳大量污染物的水体。而湿地可以截留来自水体中的污染物质,为微生物、动物以及植物提供繁衍生息的生息和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在河道综合治理过程中应用湿地,不仅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景观与生态环境,还能强大水体净化能力,丰富生物的多样性。
1湿地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发展现状
从古至今,水一直在承担着孕育人类文明的重任,但在经济的不断增长下,也会带来自然灾害,加大了河流治理的难度。现阶段生态发展中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河道综合治理,最常见的现象就是人类活动对河道造成的不同程度破坏,所以为了降低生态失衡的现象,河道综合治理与湿地生态景观建设的融合就是对当下发展进行有效衡量的重要指标。作为人与自然环境交流的主要路线,河道不仅需要具备蓄水以及排洪等功能,还需要与湿地生态建设相结合,对人类与大自然的互动需求进行有效满足。但当前在实施过程中,仍在采取传统的生态建设与河道治理方案,未能加入当地文化特色,缺乏对生态建设理念的融入,湿地生态的景观性价值与河道的功能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所以,应加大对资源利用最大化与绿色环保化方案的探索力度。
2湿地与河道综合治理建设的基本原则
2.1实地环境原则
市区布局与河道景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市民的生活习惯进行全面考虑,不能将河道孤立在生态景观外,为了提升人与自然的互动,应加强生态景观与市区的交通便利,提高湿地生态景观的共享性,既能促进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还能为人们带来身心与视觉的双重体验。
2.2以人为本原则
只有建立在与自然友好融合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类最理想、最健康的生活状态,使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生活相互融合,在生态建设过程中,湿地应保留原有的自然平衡,要重视发展湿地的亲水性,让人们感受到原生态的大自然,加强人与自然的友好关系,改变传统的混凝土驳岸。
2.3经济美观原则
在湿地生态景观建设过程中,护坡施工成本较高,后期经常要维护,施工过程较为繁琐、复杂。而现阶段我国已经广泛应用了生态工程技术,既能降低工程修复频率,还能减少施工成本,实现对水体环境的净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促进了湿地周围植物的生长,这对于湿地生态景观的整体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因为生态工程对护坡有较高的防洪要求,所以,应采用不同的防护措施处理不同地段的要求,从而实现经济美观、因地制宜的和谐生态景象。
2.4地域性原则
作为规划中最有生命活力与自然属性元素的湿地,可以将当地的特色充分展现出来。由于人文环境、大自然与人类相互交流的枢纽就是河道,所以在建设生态湿地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域性,根据当地民俗风情,打造具有当地文化魅力的名片。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制定方案时,需要根据周围的生态环境与当地人文风情与文化特色的结合,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还可以让湿地生态景观将当地的风情与魅力展现出来,可以一个健康优秀的形象塑造在历史文化建筑、植物以及水景中。
3湿地生态建设的驳岸处理
3.1自然式驳岸
其通过对植物的利用,可以实现对护岸抗冲刷能力的强化,且在材料与植物的充分融合下,能促进湿地微生物的良好生长。当前自然式驳岸最常用的植物种类就是挺水植物,其俱有改良河道环境与净化水质的功效。
3.2人工式驳岸
河流冲刷较为严重的区域通常会采用人工式驳岸,主要是利用钢筋混凝土抵御洪水灾害,预防水流带来的侵蚀,这种河道处理方式已经在我国各地区广泛使用,但是因其实现雨水流经地表,导致雨水直接流入河流,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
4湿地生态建设的植物配置
在湿地生态景观建设中,植物配置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其能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处,为自然物种提供较好的生长环境。原有环境应在湿地生态建设中尽可能保留,使生态景观建设在维持群落关系的基础上,在划分区域时,可结合不同种类植物生长环境和习性进行,在陆地与河道景观纽带处充分利用植物配置,构建富有层次的空间区域,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充分运用浅滩处与生长于湿地的挺水植物,实现对河道污染物的清理,过滤杂质与污染物,常见植物有雨久花、菖蒲、芦苇以及荷花等,以此来达到对河道生态环境维护的目的;第二,加固河岸土质时,可以利用河道两岸的树林类植物,通过对层次分明的植物景观带的建设,打造垂直化植物分布,实现对河岸土质的加固与改善,常见的护岸植物有白杨、刺槐、水杉以及柳树等,也可搭配簸箕柳、常青藤、香根草等;第三,在环境与气候等方面,健康稳定的生态景观还要满足鸟类栖息的要求,其不仅是生态类平衡与鸟类繁殖的有效保障,还是对生态景观环境是否优良进行评价的关键指标。同时也可以在两岸种植供鸟类觅食的植物以及适合其栖息的植物。
5湿地在河道综合治理中的发展展望
在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下,生态观念与环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对于严重受损河流,社会的修复需求愈加迫切。但因为河道生态系统严重退化、污染负荷较大、自净能力严重下降,所以治理河道不应是能源与资源浪费型,而如何促进其向可持续生态系统、低维护等方向前进,又兼顾景观设计、环保、水利等多方面结合,还需要相关人员共同努力,以此来将适用技术方法与治理理念相融合,将河道纳入综合整治范畴、统筹建设中,实现河道的综合治理,摒弃单纯的河道内治方法,而实现这一转变的最佳技术就是湿地技术,在河道综合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关键性作用与意义。
结束语:
总之,河道综合治理过程中应用湿地生态景观可以将自然资源的优势与魅力充分体现出来,不仅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还能实现环境的美化。在未来构建整体生态系统过程中,要重视河道综合治理的重要性,作为环境的一份子,河道景观也是人们需要共同维护的财富。因此,必须加强对绿色河道系统的积极开发,从而营造一个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邵文生,张建,何苗,胡洪营,陆松柳.人工湿地系统处理污染河水的填料选配[J].中国给水排水,2006(03): 65-69.
[2]卢少勇,张彭义,余刚,金相灿.人工湿地处理农业径流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7(06):2627-2635.
[3]关艳艳,佘宗莲,周艳丽,孙文杰.人工湿地净化河道水质的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0(10):10-15.
[4]刘姗姗,王爱英.受损弃置地的生态与景观恢复——以寿光市滨河湿地公园规划为例[J].科技视界,2012(22):346-346.
[5]王鑫华,高奔,邹志国,马慧,王漫雪.人工湿地系统对泉河水质净化处理的实践应用[J].湿地科学和管理,2013(02):11-14.
[6]杨玲,邓卓智,周志华.北京市河流生态治理小结及建议[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0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