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0/6/29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2月5期   作者:韦武华
[导读] 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建设用地有了更大的需求,需要科学、高效利用农村土地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建设用地有了更大的需求,需要科学、高效利用农村土地,协调好耕地与城市用地,在完善的制度体系下保证土地开发工作顺利进行。农村土地开发是一把双刃剑,其开发利用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但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要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间协调发展,需要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水平,有效控制其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文章从农村土地开发形式出发,通过分析当前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合理的应对策略。采取科学、有效的生态问题解决策略,可以提升土地开发效益。
         关键词: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存在问题;策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城市化建设加快,很多新型城市与村庄的建设下,大量的耕地和绿地等被占据,同时人口增长下,人均耕地占有率在降低。面对严峻的形势,我国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了相应的策略,对土地实现集约化用地管理,实现数量、质量双重土地资源管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间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在协调统一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的形式
1.1农民自发行为
         农民自发一般是在农民个人需求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整理,比如荒山和荒地等,其行为未经集体组织干预、法律允许。这种开发行为是缺乏土地整理大局观的,往往不够科学、规范,也会影响到区域生态环境。同时开发耕种国有土地,将其擅自据为己有,这种行为也会影响到社会环境的稳定,但实际工作中法律约束难以有效实施。
1.2乡村集体组织
         相比于农民自发行为相比,农村集体组织形式下土地的开发整理更加正规,是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开展的。此形式下,乡村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是计划性的,契合我国新农村建设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文化等发展,实现集约化农村管理。但在开发整理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周边环境,破坏农村土地表层植被等,人为打破原有生态平衡。
1.3企业用地整理
         当前我国村镇经济发展加快,也陆续建立起了农作物深加工企业等。在开发地下资源过程中,一些采矿企业也会占据农村土地资源。农业用地广阔,其合理开发利用利于农业经济发展,但在过度开发下会破坏农村生态平衡。比如石油过度开采下会影响到周边环境,要进一步对其进行生态恢复,使其能够在农业生产中重新投入[1]。
1.4政府土地开发项目
         当前我国土地开发项目投产是地方政府开展的,使用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由地方相关部门立项,通过招投标确定施工企业。当前在城乡结合发展策略下,一些农村闲置土地得到高效利用,也逐渐平衡城乡经济的发展。在开发农村土地前,需要评估各项活动,科学分析论证项目可行性,对工程实施全过程管理。但事实上,一些承建企业缺乏对项目可行性的分析,其管理方面问题也比较多,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一些项目实施中地方政府人员参与过度,甚至存在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容易产生经济纠纷、劣质工程等。
2.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对生态环境影响
2.1对耕地的影响
         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主要内容有农用地、建设用地方面整理,在国家建设新农村战略指导下,农用地开发整理成为一大趋势。在调整改造农用地过程中,需要综合整治田、水、林和村等,以加大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结构、生态环境质量。在实际实施中,难免会产生人与环境间矛盾,存在肆意开垦、侵占土地、胡乱堆放生活垃圾等行为,一些垃圾中含有不少化学原料,会污染土地破坏其质量,影响到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2]。
2.2对水资源影响
         农民在自发的土地开发中,为了增加耕地面积,经常会整理废墟沟渠、道路取直等,在改造过程中会改变原先河沟流动等,使其自然状态被改变,特别是在河流流量和流速显著变化下,会破坏水生生物生存家园。在整理村落过程中,也会使村落失去原先面貌,其水资源自我净化能力受损。同时改造的渠道中,一般其施工采用的是混凝土,会降低渠床、岸坡土壤吸附水体污染物的作用,使其自净能力被破坏,影响鱼类等生物生存。

同时还会增加地表水土流失,进而影响到微生物自身净化能力。非灌溉期间水源不足,会导致生态结构单一,在外在因素影响下被破坏。
2.3对地层表面植被的影响
         在平整零碎、闲散土地的过程中,其原先面貌被改变,导致原生、次生自然植物面积减少,开发区域的植被逐渐转变为单一农作物,其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得以改变,逐渐上是稳定性。一些占据该栖息地的生物其生存也会受到威胁,一些生物适应能力较强可以生存,但也会逐渐趋向单一,其中多为害虫,会对耕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2.4开发整理中研究证明不足
         在对农村土地进行规划整理中,需要全面分析论证整治工作会产生的不良影响,但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导致难以有效落实对生态环境的评估工作。实际工作中,工作人员往往只重视土地资源增量,而忽视了质量管理,严重影响到了生态环境发展。
3.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解决策略
3.1做好土地开发整理立项管理
         要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生态环境保护系统,开发建立起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不断完善相关评价制度,以此为标准开展土地开发。在分析土地开发治理可行性的过程中,需要增加耕地面积情况下,要注重提高耕地质量,提升农业生产条件,使其与生态环境统一优化。同时要加大分析生态环境影响力,避免生态结构单一性太强而过于脆弱,需有效、合理开发盐碱地区,并且在开发值中需避免开发利用湿地和湿湖等。在经过全面调研分析后,要实行合理的开发规划,科学指导土地开发规划,只有充分利用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模式,才能确保土地资源得以全面利用,依据土地用途实行科学管理,使土地资源发展潜力有效发挥[3]。
3.2注重土壤改良
         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需要合理选取、种植农作物。根据当地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农作物产品。同时,相关建设单位应与土地工程结合,在农村推广保水、保肥等先进种植技术,促进耕地质量提升,不可出现不合理种植、滥用肥料等情况,避免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同应采用土地工程方法,对开发区域土地重构改良,提升土壤营养物质含量、水土保持成效,确保土壤适宜生物生存。
3.3保护水资源平衡性
         在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特别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开发,其管理中应考虑到开发区水资源需求,以及站在区域或者流域层面上的水资源平衡性,对水资源工序情况展开全面分析,特别是引用过境水的情况下,要考虑到下游生产、生态水资源需求。区域内的水资源利用要循环应用,合理分配生产和生活用水水资源,建立人工工程加大对水资源的利用,实现水资源良好平衡。
3.4充分规划景观生态工程
         在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环境保护中,要充分合理规划景观生态环境,地表景观是由土壤、大气环境构成的,因此在开发整理农村土地资源谷草中,需要重视起地表景观,不仅是需要合理治理改造,还需充分讨论区域生态发展,以综合性评估土地资源,实施科学完善的整理规划。
         此外就是要调动公众参与积极性,在整改土地之后,土地资源还需耕种人员,要保证其基本素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制作小册子、宣传片等,使其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重要性。同时要加强对治理人才的培养,使其掌握先进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将其科学应用于开发整理跟踪中,有效控制环境污染问题。在农业生产中,要避免毒害污染,控制好化肥用量,开发沼气肥等、做好垃圾无害化处理,使用符合标准的水质来作农业灌溉用水,保证农田生态环境良好。
结束语:
         在农村土地开发整理过程中,也是社会、经济和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重新构建的过程,会影响到区域生态环境。对此在土地开发整理中,要科学立项规划、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大宣传力度等,确保土地开发与环境保护的良好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洪福.土地开发整理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J].科学与财富,2019,(32):238.
[2]刘承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土地开发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19,(24):176-177.
[3]张玉梁.浅谈农村土地开发整理中生态环境问题[J].现代化农业,2019,(10):48-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