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0年第4期   作者:蔡欢涛 陈珍 王梦娟 顾育滨 林斯剑
[导读] 农村电网是支撑农村用能结构升级转型的唯一载体。
        摘要:农村电网是支撑农村用能结构升级转型的唯一载体。我国农村电网改造仍面临着整体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新农村建设中的用能需求。因此,本文以琼中电网为典型,对农村配电网与配电线路安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浅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网线路;安全运行;工程建设
引言
        海南省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地处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是集山区、民族自治地区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贫工作县,2019年上半年虽已实现脱贫摘帽,但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要巩固脱贫成果,寻求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可靠的电网保障,“经济发展电力先行”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琼中县供电面积2706km2,全社会用电量2.9亿kWh,配变总台数1623台,总容量为209856kVA,10kV公线共48回,总长度1153km,电力设施在经历几次台风暴雨灾害后,暴露出较多的问题,本文将以琼中配电网为例针对农村配电网安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配电网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1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网架结构单一。
         主网结构单一,配网可靠性低。如琼中地区目前尚无220kV变电站建成,110kV变电站3座,35kV变电站10座。110kV变电站外部接线模式为220kV大同变(屯昌县)—110kV湾岭变—110kV营根变—110kV乘坡变—220kV红石站(万宁县)之间的单回链式接线,抵御风险和灾害的能力较弱。35kV电网依托3座110kV变电站和各并网水电机组,形成了单链式接线,单幅射接线、双幅射接线、T接线为主的电网结构。10kV公用线路共53回,其中4回线路供电半径过长,联络线15回,多数10kV线路为放射式网架结构,未能实现手拉手转供电,部分线路所带变压器较多,负荷分配较不合理,常因检修或故障必须停一整条线路,供电可靠性较低。
        1.2线路受树障影响较大,清理难度大。
        琼中地处山区,植被覆盖率超80%,线路多数都跨越山地、丘陵、腹地等树木茂密的地区,而树木为输配电线路带来非常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架空裸导线。据琼中县调统计,每年因树障而引起的故障率占70%以上,其中汛期故障次数占全年的50%,主要是因为恶劣天气的影响,树木的枝丫随风伸向线路,导线对树木放电,造成线路短路,引发故障跳闸,严重时可能造成人畜伤亡、森林火灾。在树障清理过程中,有时也会遇到《电力法》和《森林法》在树木保护规定方面有冲突,或者村民漫天要价,要求补偿价格远超海南省政府颁发的关于经济作物赔偿标准等问题,导致树障清理困难重重。
        1.3迎峰度夏超负荷运行
          通过近年的农网建设与改造,农村电网取得较大发展,初步解决了骨干网架设备老化问题。但是受资金投入限制,农网建设与改造速度较慢,而负荷需求增长速度较快,供电能力不能与快速发展的电力需求相适应,部分地区出现了变压器容量“卡脖子”、供电设备过载和超载运行等问题。
        1.4工程建设质量本身问题
        电力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转包、分包的情况, 施工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的技术人员所占比例相对较少,普工大多没有专业知识,在技能工艺方面更是达不到相应要求。现场也存在项目管理人员(业主、监理、质量员、安全员)素质偏低,经验不足的情况,导致了施工过程中监管工作不到位。个别项目不合理压缩工期,片面追求速度,质量得不到保证。此外,工程建设的材料在考虑到经济成本后往往达不到规定要求,在建设的过程中偷工减料,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到一起,就对整体工程的质量造成了影晌,甚至是对项目整体的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1.5人员运维不到位
        线路运维非常依靠运维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和工作责任感,就目前情况来看,电力企业现有的人员结构中,农网线路运维人员数量短缺,而且许多主要干将已近退休年纪,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对工作票和操作票的运用存在困难,部份运维人员是刚入职的新人,对线路不熟悉,且暂无操作开关的资质。就琼中各片区而言,输配电管理中心人均管理线路超过80公里,往往对线路“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很多隐患不能及时消除。


       
        2针对问题做出的解决措施
        2.1优化网架结构,从规划源头捉起)
          电网规划要以该地区总体发展规划为依据,强调整体及长期的合理性和适应行:一是加快220kV变电站新建落地,完善主网网架,馈线必须满足“N-1”原则。二是新建联络线,提高线路之间的转供电能力,同时要考虑线路的载流量和变电站的负荷能力。三是运用智能开关,由人工排障逐步向智能化发展。四是设备型号选型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也要避免过度浪费。五是架空线路截面选择应标准化,主干线截面应按远期规划一次选定,支线宜按中长期发展一次性选型到位。主干线导线截面优先选择120或240mm2铝线,支线选择70或120mm2铝线。线路杆塔在B,C类区域宜选用12米及以上杆塔,D类区域一般选用10米及以上杆塔。电缆线路采用交联聚乙烯铜芯电缆,主干线导线截面选择300-400mmZ,支线选择185-240mm2。
        2.2组织定期清理树障和加快绝缘化改造
         加强对线路的巡查,定期组织开展线路走廊清理工作,对预影响线路安全的树木进行砍伐和修剪。一是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争取得到公安、住建局、林业部门和绿化部门的支持。二是多向当地老百姓普及电力设施法律法规常识、电力安全知识、树障清理中的注意事宜和危害等,提醒当地群众避开电力通道种植,減少线路通道内的树障隐患,获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从源头上预防线路通道内新种植树木,确保辖区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人民群众用电安全放心。同时,加快农网10kV线路的绝缘化改造进程,能大大地减少故障跳闸次数,有效地提高供电可靠性。
        2.3排查重载、过载设备,及时维护和保养
        加快实施建改工程。加快年度农配网改造升级、基建、技改、大修、业扩等工程建设进度,持续加大电网改造力度,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针对营销系统中监测到的重载、过载线路和设备建档情况,及时对设备进行消缺工作,特别对农配网设施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暴露的问题进行整改,重点解决农配网过负荷和重负荷问题,及时处理设备发热点、烧损点,对缺油少油配变进行补油,对影响设备运行树障进行清理。
       
        2.4从建造过程中对质量进行把关
    合理利用"人、机、料、法、环"5大因素进行全方面的科学管理,充分发挥现场监理职能,对现场的安全、质量进行把控。结合电网基建“四步法”、“八步骤”“三级自检”制度,优质、高效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2.5配网规范化管理,提升设备运行管理水平
        坚持贯彻“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工作方针,积极培养新员工,加强人员管理,加大巡查、检修力度,确保准确及时的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并及时解决问题。首先,制定完善的故障分析与统计制度。线路运营工作人员要对已经发生的事故故障及时记录分析,找到事故发生原因并吸取经验教训。其次,要学会建立技术专业档案。供电企业可以根据资料成立专门的档案管理平台,以便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全面的数据支撑。最后,配电线路的运营单位要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名下所属的每一条线路都要有人负责维护,相邻单位所辖的同一条线路也要明确线路管理的界限节点,不得出现空白无人管理的情况。
 
        结束语
        电力建设要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一方面要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不断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要精准对接美好生活,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用电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尤其要补齐农网的“短板”,保证日常生活、生产满足需求。
        参考文献
        [1]杨敏.配电网存在的问题及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管理措施[J].湖北农机化,2019(21):30.
        [2]吴绪蒿,高文文,王灿伟.配网配电线路施工技术与安全运行技术措施探析[J].通信电源技术,2019,36(10):241-242.
        [3]于朝辉.配电网与配电线路安全运行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9(10):21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