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互联网+”思想应用到很多行业,作为培养人才的教育业,自然也要紧跟时代潮流,甚至应该走在“互联网 +”时代的最前线。以“互联网 +”时代为切入点,探讨如何以互联网思维来指导创业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创新
随着中国高校毕业生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张,就业形势也迎来了更具压力与挑战的新局面,高校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难度增加"新局势下怎样有效借助“互联网+”实现就业创新的目标,是当下高校与社会发展所亟待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1“互联网+”的内涵与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融合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是指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石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扩散、应用与深度融合的过程。根据2017年8月4日CNN1C最新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 51亿人,半年增长率为2. 7 % >新增网民199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4.3 %,较2016年年底提升1. 1个百分点;当前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 24亿人,较2016年年底增加2830万人,由2016年年底的95. 1%提升至%.3%。共享单车用户规模达到1. 06亿人。如此巨大的用户基数就是中国发展“互联网+”的优势所在“互联网+”时代给大学生就业创业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分析。
2“互联网+”就业创业现状
2.1缺乏正确的互联网思维
很多人对“互联网+”有着理解偏差,或者过于表面化,以为“互联网 +”就是简单的网络化,并没有去了解其深层次的含义。如果毕业生不能转变这种思维,“互联网 +”思维将不能为他们所利用,也就难以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紧握互联网“利器”。
2.2 忽略了大数据的重要性
大数据对就业意义十分重要。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系统地了解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需求,再根据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对就业创业指导方式进行调整,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而大数据的运用,可以帮助我们对巨大的就业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从中提炼出有效信息,包括就业率,就业趋势等。这些数据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对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有着重要意义。
2.3没有完整的就业引导体系
虽然很多学校一直提供就业指导,但由于没有准确把握“互联网 +”思维,其中尚存在严重的问题。比如,教学内容过时,对毕业生就业观念的指导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严重不符;指导方式单一,缺乏连续性,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就业创业指导本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持续性教学过程,很多高校却只是在毕业前的极短的时间内“临时抱佛脚”,从而根本达不到指导的效果和意义。
2.4指导人员专业素质较低
一些发达国家对就业创业指导人员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不仅要求他们有教育学、心理学、咨询等领域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社会实践经历。然而我国很多学校对就业指导人员的要求相对较低。他们中的很多指导教师都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没有过现实的创业经历,也不具备互联网 + 思维,甚至不能熟练使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来指导学生就业。因此他们的指导很难使人信服,也很难具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渠道
3.1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平台与科学的管理体系
第一,将更多更全面的招聘信息、实习通告以及各招聘会信息以平台与系统的形式更加广泛地传播出去。第二,在平台上设立就业创业政策模块,将国家及各地区政府发布出台的最新政策进行及时收录与呈现。第三,设立信息公告栏以及疑问帮助界面,及时张贴更新创业公告,同时在疑问帮助界面刊登常见问题的疑难解答,方便学生查阅,减少咨询流程与时间成本。第四,实现平台与系统的创业者与招聘者双向服务目标。用人单位借助平台发布招聘需求以及企业宣传视频,实时浏览投递的建立信息,并借助平台向应聘学生传达招聘进程与结果,实现高校毕业生与招聘方二者之间的有效衔接。通过平台所显的招聘信息的转载量与浏览量,学校方面可以实现数据的有效统计与分析,同时学校还需要对平台用户的投诉意见进行总结,以更好地优化平台,实现最优化服务目标。
3.2通过互联网开设创业就业指导“翻转课堂”
以往的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所使用的教学模式通常为课堂教学,通过规定化的45min课堂时间,实现对创业就业一系列问题的讲解、答疑。然而这种授课方式难免会产生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当下大多数受教主体多为“90后”的学生,这一时期的学生个性相对较为浮躁,缺乏相应的自控能力,新媒体等新鲜高科技产品对其诱惑力较大。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仅限于课堂前20min,无法达到既定的课堂教学目标。针对于此,高校可以尝试采用“翻转课堂”的形式,首先根据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计划将必修与选修教学视频进行有效区分与针对化,其次借助互联网的渠道对课程视频进行专题化上传,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发展需求以抉择所选择的课程,最后,发挥教学视频的可回放、可暂停的独特优势,方便学生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目标的实现。在“翻转课堂”的时间要求上学校也要有一定的规定,充分发挥翻转课堂视频精简扼要的特点,将时间缩短至25min之内,最大限度为30min,以保障学习效率与课程效益。翻转课堂其本身具备了教学内容针对性、知识结构清晰性的特点,同时其对于师生学习沟通上的便利性,不仅方便了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与理解,还保证了老师对于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
3.3强化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力度,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高校可以借助学校就业指导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形式,发布一些面试技巧、简历制作等一系列增加求职成功率和心理压力疏导的文章,一方面强化了对学生就业创业的培训,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挺高学生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对于求职失败的学生,各负责老师及辅导员要对其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支持,还有心灵上的辅导与疏通。学校还要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老师,借助平台的形式继续学生心理辅导服务以外,还可以举办对应的心理知识与缓解压力的宣导活动,以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养成较好的抗压能力,以最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同时,学校还要根据测评结果给予配套的职业能力需求简介,方便学生更早地对职业规划有一个完善的准备,找到自身发展目标,从而更有针对性与目的性地努力,减少时间成本的损耗,加快人才的成长进程与速度。
参考文献:
[1]“互联网+”视阈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张丽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8(08)
[2]大学生“互联网+”创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 李彦.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4)
[3]“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J]. 姜微,郭川军. 教育现代化. 2018(16)
[4]“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J]. 朱天慧. 科技创业月刊. 2019(05)
[5]“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创新路径探析[J]. 吴松,张浩.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9(11)
[6]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 廖肖依,朱杰辉,王美军,李鑫,周龙. 教育现代化. 2018(51)
[7]互联网信贷对大学生的消费影响[J]. 李恩众,苑诗婕,李贝羽. 营销界. 2019(08)
[8]互联网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问题探析[J]. 闫家辉,赵海涛.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