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雪莲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54
摘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推进环保产业园区的建设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深入分析了我国环保产业园区的区域分布特征、业务类型特征、驱动因素特征、园区定位特征和发展阶段特征,指出进一步发展环保产业园区的对策包括:明确园区发展的内外环境、选择适当的经营发展战略、明确政府的恰当角色、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注重打造低成本环保产业园区。
关键词:环保产业;产业集聚;绿色发展;产业转型升级
前言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并对“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作出重要部署;2016 年发布的“十三五”规划纲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并对“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作出规划。环保产业园区是环保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形式,是促进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研究环保产业园区发展的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环保产业园发展历程
根据推动政策的差异,可以将我国环保产业园的发展划分为3个阶段: 1) 环保产业发展政策推动阶段; 2) 循环经济发展政策推动阶段; 3) 新兴产业服务业发展政策推动阶段。代表园区分别有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及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园等。笔者根据我国环保产业整体发展的阶段划分,同时综合考虑应对我国环境问题的产业需求,将我国环保产业园区的发展分为以下 3个阶段。
(1)以水处理产业为核心的探索建设发展期(1990—1999年)。在此期间,我国环保产业刚刚起步,产业集聚还在摸索阶段,仅有宜兴市及沈阳市建有一定产业基础的环保产业园区或基地。结合我国提出“抓重点流域区域,以重点带全面”的污染防治工作思路,从该阶段开始重视水体污染防治,依托流域治理的水处理产品及成套装备市场需求较大,产业园区主营产业以水处理产业及其相关延伸服务业为重点发展方向,领域相对单一。
(2)水、气、固产学研一体化综合发展的快速设期(2000—2010年)。在此阶段,我国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天津子牙、北京朝阳区为代表的多个固体废物综合处理及资源化产业园区得到国家及地方政府批复建设,并形成了典型发展模式。以烟气治理为主营行业的环保产业园开始显现,如盐城环保产业园。随着“十一五”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的推动,水处理及污染防治类产业继续在园区建设中蓬勃发展。总体看来,该阶段应对各种环境介质污染防治的综合类环保产业园不断建立,园区朝着生产、研发及服务的多元方向发展。
(3)高标准节能环保产业园建设期(2011年至今)。自“十二五”初节能环保产业被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形成专项规划以来,环保产业园的建设开始围绕节能产品、绿色清洁能源等领域发展,园区建设及产业发展日趋规范,技术革新速度加快,正朝着高标准、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主要代表园区有2014 年成立的贵州节能环保产业园等。
2. 环保产业园区发展现状及分布
我国12个国家级环保产业园区及基地有7个分布在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分别分布有2和3个,中、西部地区环保产业园发展和建设进度仍较为缓慢。园区中有7个为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另外5个采用企业化运行模式; 东部地区中企业化运行园区所占比例为57%,中、西部地区合计占比仅为20%。
3. 中国环保产业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国家层面配套政策,部分地方政策效果欠佳
我国国家层面制定并出台了多个重大政策及文件,鼓励并大力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但缺少关于环保产业园区建设的专项扶持政策或相关标准,使园区发展建设动力不足且规范程度欠佳。
地方层面,虽然我国近年来部分地区出台了部分配套政策推进环保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但是绝大部分政策停留在理论和原则层面,可操作性不强,使园区管理工作和企业具体发展缺乏有效指导。
(2)区域发展失调,企业同质化严重
与环保产业发展现状一致,我国环保产业园区域化差异明显。主要环保产业园区在东部地区的沿海地带分布较为集中(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 ,数量和质量均位于全国前列; 中、西部地区园区发展较为滞后,且集聚发展效果不明显。与此相反,全国园区内企业则呈现出较高的均质化,环保服务业比重较小,企业规模整体偏小,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及技术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难以和国际环保企业相比,同时导致园区特色不明。
(3)园区内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缺乏驱动带头作用
当前,我国多数环保产业园区内的企业仍以产品、装备制造及三废处置为主,研发能力相对不足,从政策及资金投入上均无法保障,导致园区整体创新能力较差,应对突发及新型环境问题能力有限。同时,环保产业园内企业大多享有来自政府的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依赖性强,盈利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低,缺乏独立发展的能力,很难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行业领军及龙头企业,不利于带动园区的发展。
4. 发展环保产业园区的政策建议
(1)完善园区发展政策体系,建立国家相关标准及评价体系
国家相关科研院所及产业协会应深入调研全国环保产业园区建设及发展现状,分类建立不同模式园区的建设准入标准,构建科学合理的园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国家层面的园区推动政策标准体系。指定并建立国家层面环保产业园区管理专项机构,规范并指导全国园区发展,形成良性管理机制。
(2)依托区域产业特色及市场需求,因地制宜推进园区建设
针对区域差异,重点结合中、西部区域实际产业发展,选择若干环保技术条件良好、龙头企业较为集中的地区,分层级、分批次建设一批富有地区产业特色的、区位优势突出、集中度高的环保产业园区和基地,构建技术开发、成果孵化、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的特色环保产业集聚区。建设模式可以现有工业园为依托,设立“园中园”或对现有工业园就地改造等方式。
根据区域环保市场需求,总体规划布局园区选址、重点产业发展方向等,如在重点流域防治区域,优先发展建设以水污染治理产品生产、装备制造及相关服务业的环保产业园区; 针对已建的园区,可根据区域环境治理需求,完善产业门类或适当调整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实现与区域市场的紧密关联。
(3)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培育龙头骨干企业
推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研发人员引进力度,优先鼓励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申报节能环保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或科技支撑项目; 针对园区主导产业建立相应园区孵化基地和产学研中心,引导企业及时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并市场化。鼓励支持同类企业强强联合,通过联合、兼并、股份制改造以及上市融资等途径,不断做强,促进企业规模化发展,同时整合技术和人才优势,精简工作流程,提升企业运作效率,从而形成在资金、技术、人才及管理等方面具有带动作用的龙头骨干企业,推进并引领园区向国际化高端园区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保产业园作为环保产业的集聚区,是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最关键的载体,也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加速器。与此同时,我国环保产业园发展面临着一些共性的问题,束缚着园区乃至整个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以完善,才能促进我国环保产业园区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焱,段惠元.环保产业园发展路径探索: 以南京江南环保产业园为例[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8,9( 5) : 8-13.
[2]李留宇.中国环保产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J].国际融资,2019( 3) : 26-27.
[3]张雪花,许文博,李宝娟,等.我国环保产业发展指数构建与测评[J]. 环境保护,2018,46( 2) : 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