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线路自动化改造配置方案及应用效果李洋

发表时间:2020/6/30   来源:《当代电力文化》2020年4期   作者:李洋
[导读]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要: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规模的两网改造结束后,配电网的布局得到优化,但要进一步提高配电网的可靠性,还必须全面实现高水平的配电网自动化。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从配电网中的重要区域入手,优化网络结构,分步实施,先对部分配电线路进行自动化改造,最后覆盖全网,建立一套高水平的配电网自动化系统,从而达到提高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
        关键词:配电线路;自动化;改造配置方案;应用效果

        引言:
几年来,在政策支持下,我国配电自动化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各地配电网情况不同,认识也不统一。造成配电自动化故障处理模式千差万别,而且一次开关设备可靠性较差,影响了电网自动化的推广。本文作者对配电线路自动化改造配置方案进行了比较,提出了一种利用智能型重合器的配电自动化方案。
        1 配电线路自动化改造设计目标
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规划设计原则是首先实现配电线路的综合管理。系统设计目标具体如下:第一,提高配网系统运行可靠性,减少停电时间,缩小停电范围,大大减少停电而导致损失;第二,实现对配电设备运行状态和配网实时监控,使配网事故处理更加快捷、准确;第三,全面提高配网系统运行管理水平,理信息系统数据化平台下,加强对配电设备和线路管理,使设备和线路管理更加及时、准确,提高供电设备利用率,增强供电能力;第四,共享系统资源,为优化决策、提高管理水平服务和配电管理工作效率;第五,“总体规划,分布实施”总原则基础上,市区范围内逐步实现配电系统自动化;第六,系统方案设计以及系统实施过程中,贯彻“可靠、实用、经济”原则,提供成熟技术和产品,保证产品(特别是现场设备)质量,保证系统稳定、可靠运行。
实现以上目标就是要优化配电线路结构和配电接线方式,合理分段,合理选择线路自动化开关、通信设备和主站DMS软件;实现配电线路的灵活联络,消除瞬时性故障,隔离永久性故障,缩小计划检修和故障停电范围,减少检修和故障停电时间,提高线路供电可靠性和配电网运行管理水平,降低线路维护工作量和运行费用。具体功能包括设备定位与管理、运行操作管理、事故预想与故障诊断、故障隔离与转供、线路的局部跟踪与动态着色、临时网络修改等。
        2 配电自动化改造模式
配电自动化的提出是为了更加高效、经济地运行和管理配电网。其依托一次网架和设备,以配电自动化系统为核心。正常状态下,能够实现对配电网的监测和控制;非正常状态下,能够迅速发现故障,研判出故障区域并将其隔离,快速恢复对健全区域的供电。
        2.1 智能分布式
智能分布式配电自动化也需要建设主站,与集中式的区别在于,智能分布式在定位及隔离故障时,不依赖主站系统进行判断,而是依靠相邻智能终端之间的对等通信实现判别;故障隔离后的负荷转供与恢复供电以及线路运行工况的监视,依然需要依靠主站系统完成。由于故障信息不需要上传主站,所以定位隔离故障的速度比集中式更快,效率更高,但与此同时,实现设备之间的对等通信对通信可靠性要求极高,也增加了配电自动化的建设成本。
        2.2 电压就地式
电压就地式配电自动化不需要建设主站,其通过与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重合闸配合,就地实现故障的隔离和非故障区域的转供。电压就地式终端的原理是当线路失压时,分段开关依次断开;重合闸之后,分段开关再依次延时闭合。若开关闭合后,在故障检测时限内,又再次故障跳闸,则闭锁该分段开关。由于该方式故障定位隔离时间较长,且变电站出线断路器需配置两次重合闸,因此目前应用较少。


        3 配电线路自动化改造配置方案
        3.1 自动化系统的组成部分
变电站层、通信层、间隔层3部分硬件共同构成了铁路配电站的自动化系统。
3.1.1变电站层
监控微机是变电站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控微机是整个配电站的控制室,可以有效地对配电站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控。当监控到运行超过限定值就会自动报警,同时,监控微机还可以对高压开关柜进行实时控制。
3.1.2通信层
通信控制器是通信层的主要组成部分。通信控制器将监控微机、远动调度所等各部分之间的信息收集到一起,然后再将这些信息分享给各部分。通信控制器的具体工作步骤首先是将信息收集,做进一步的处理工作,然后再根据各部分之间的需要,将信息整合下发到各部分;通信控制器利用电缆把信息传送到监控微机处,监控微机经过处理后,又结合各受控设施的请求将信息分发到各受控设施中去。通信层是变电站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络中心,通过通信层可以有效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安全性和可靠性,大大缩减了各设备之间的电缆数量,节约资金,方便配电站对各设备的监控。
3.1.3间隔层
间隔层是保护监控微机、各继电器、智能监控装置的重要保护层。
        3.2 改造的电压等级
配电自动化作为智能配电网的支撑技术,目前的改造工作主要针对中压配电网,即10(20)kV配电系统,能够实现配电网运行数据的采集处理,实现中压配电网故障的定位、隔离以及自愈供电。10kV及20kV系统的配电自动化改造内容和形式基本相同。在进行20kV配电系统自动化改造时,需要将PT、一次连接电缆、电缆头及其附件、联络柜、柱上开关本体等一次设备更替为20kV相应型号;二次系统改造与10kV系统完全相同。由于20kV PT及柱上开关等设备报价均高于10kV相应设备,因此在同一期改造中,需要分开统计。
        3.3 通信网络建设方式
通信网络的建设方式与区域负荷密度和负荷重要性密切相关。A+及A类区域,一般采用“三遥”改造模式,配电终端在完成数据上传的同时,也需要接收并执行主站下发的各种指令。因此“三遥”改造方式对通信的可靠性要求相对较高,一般采用光纤通信、手拉手型保护组网方式。如光纤无法到达改造点则需考虑改为采用无线通信方式。B及C类区域,一般采用“两遥”改造模式,改造内容及要求和“三遥”类似,区别在于不需加装电动操作机构以及将ONU替换为无线模块。无线公网通信主要采用3G网络接入,部分线路改造点通过LTE网络接入。为保证通信的可靠性,在改造地下负一层的开关站时,需在现场勘察时,测试无线信号的强度。
        3.4 线路自动化开关
线路自动化开关可考虑采用重合器、自动配电开关(自动重合分段器),也可采用柱上SF6开关和真空开关配用相应的控制系统。根据各配电网的特点,并充分考虑今后配电网络的发展和设备的升级能力,线路开关采用柱上SF6开关或柱上真空开关为宜。因为这两种开关都具备开断短路电流的能力,对本级故障段可由线路开关自身完成开断功能,减少线路停电机会;而且这两种开关运行时间长,有一定的运行经验。

        结语:
本配电线路自动化方案适用于各种供电方式的配电线路,能实施故障线路自动隔离、非故障段供电的自动恢复,大大提高配电线路供电可靠率和运行自动化;主站系统的开放式平台,可兼容其他高级应用软件,可纵、横向集成,实现对上一级系统的通信接口,支持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FTU的开关磨损状况监测功能,提供了合理安排检修计划的依据。如再配以故障点定位系统,则可在故障后很短时间内实现故障分支和故障点定位,不仅能排除永久性故障,而且能消除瞬时性故障所反映的故障隐患,确保配电线路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TB 10117-2008铁路供电调度系统设计规范[S].
[2]吴传平.电气化铁路供电系统电能质量综合补偿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